下面,关尹对列御寇又说:“居,予语女!”好,你坐下,我好好跟你再解释解释吧。他就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用佛教的话说就很清晰。色声香味触法嘛,谁没有形体呢?狮子、大象、老虎、动物、植物、原子、分子,都有它的形象,有它的声音。金属的声音和木头的声音不一样,和土块的声音也不一样,水的声音也不一样,都有它的貌象声色,任何具体的都有。我们在座的人,各不相同,男的女的,岁数大的和岁数小的,胖的瘦的,声音出来,我们熟悉的人,不看人,只要声音一出来,我们就知道是谁,各不相同。“皆物也”,都是具体的东西。
“物与物何以相远?”既然同为物,为什么差别那么大?有机物和无机物,是有差别的。动物和植物,是有差别的。大树和小草,是有差别的。大象和蚂蚁,是有差别的。好人和坏人,是有差别的。神仙和凡人,也是有差别的。既然都是物,为什么物与物之间,它们差别那么大?“夫奚足以至乎先?”这个“先”是什么意思?我在书里也讲过,我们这个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是由头脑、躯体、四肢、五脏六腑、眼耳鼻舌这些构成我们的生命,构成我们的躯体。但是头不等于躯体,也不等于四肢。手也不等于脚,心不等于肝,不等于脾,不等于肺,不等于小肠。眼睛也不等于耳朵、鼻子。那么谁当老大?“夫奚足以至乎先?”谁能当领导?谁能当老大呢?谁最重要呢?这里说的是万物平等,五脏平等,五官也平等。
我在《心灵锁钥》里也谈到,没有眼睛我们看不见,外边有什么美好的事件、美好的风光,我们没有用耳朵来看。有什么好的声音、音乐,我们耳朵要来听。眼睛看不见的,耳朵可以解决问题,在动物界里边,有很多没有眼睛的动物,凭什么呢?凭耳朵。大象是近视眼,犀牛也是近视眼,但它们的听觉很好,嗅觉也好。大象可以听十多公里外的声音,同伴的声音。海里边的鲸鱼,海豚,眼睛能看多远?但是它耳朵可以听一千公里以外的同类的声音,这个耳朵不得了,鼻子也不得了。我举例来说,如果哪家失火了,眼睛看不见。外边有人呼救了,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耳朵听得见。但是家里边不安全的因素,哪个床脚里边有只死老鼠,腐烂了发臭了,你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但是鼻子能够嗅得着。哎呀,这个屋子里边怎么有这个怪味,赶快找一找,什么不安全因素。就是鼻子立的功,找出一只死老鼠。或者是煤气没有关,那个煤气味出来了。这个不得了,如果稍不留意,就爆炸了,房子就起火了。所以,我们五官都平等地为我们的生命服务,为我们的安全服务。
谁当老大?谁都没法当老大。面对我们的生命,它们是平等的。你不能说手重要,脚就不重要。手脚都重要。就看你在什么功能上使用它。现在干活的人说,没有手没法干活。现在我90多岁的老妈在那儿,我就知道,她少一只手,可能问题不大,我们可以喂饭嘛。但是脚断了以后,她只能坐轮椅,就不能出去走动,不能出去游玩。如果脚是好的,少一只手没事,都还可以四处溜达。有脚的话,身体就好得多,能够走动,对全身的益处就大得多。少一只手不影响全身,真正腿没了,躺在床上,真正不是人过的日子。平常我们认为手很重要,实际上反过来想,我们脚也很重要。所以这里说:“夫奚足以至乎先?”没有谁当老大,没有谁更重要,都重要,平等的。“是色而已”,都是平等的,是物化的一些器械,都是我们的一些器官。
“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这个就是道家的根本理论了。“物之造乎不形”,什么叫“不形”?不形就是没有形状。物从哪里的?我们从哪里来的?山河湖海从哪里来的?森林草原从哪里来的?狮子、老虎从哪里来的?从它妈那儿来的。地球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寻找万物起源的时候,就没有起源了。源头在哪里?源头就是无。所以《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边说“无形”,有形的东西都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嘛。各人想一想,自己父母把你生出来以前,你在哪里?禅宗里边经常说,参父母未生以前,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实际这儿有答案的,就“不形”,无形把我生出来的。你说:“是父母生的。”但当父母他们还没有结婚,没有谈恋爱的时候,你在哪里呢?所以我们要看到无形,要看到它的根本性。有形的东西,很快就生灭无常了。“方生方死”嘛,管不了多久的。有形的东西都管不了多久。英雄总被风吹雨打去,管不了多久。但是无形的东西,就是永恒的东西。无才是永恒,有那就生灭。
所以,“则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造是生,止是死。这里实际是在谈生死。物之造,是生,生于哪里?生于无形。而止,死呢?死乎无所化。死就是回归,我们人死了,回归黄土,黄土又可以生生不已。地球上的万物都生于大地,如果没有大地,就没有万物化生。所以这个“而止乎无所化”,无形是造化,造化无形,无所化,也是造化,也是大道。我们的生来源于大道,我们的归宿也是大道。我们是在大道中,来来去去。有些长辈,有些善知识走了,当时也是很伤心,哎呀,怎么就走了呢?非常舍不得。后来又一想,他从哪里来呢?从乾坤中来,到哪里去了呢?还是到乾坤中去。既然还是在乾坤之中,生死都在乾坤之中,就无所谓生死了。他还是在我们身边。只要我心里边还想念他,还怀念他,他就跟我不离分毫。所以,这样看也可以打破生死的隔障。
我们一定要把心放在道上,一个是“不形”,一个是“无所化”。什么是无所化?我们有形的,有相的东西,都在化之中。都是在化,这个化就是变化。什么叫变化?生老病死是变化,生住异灭是变化,生生灭灭、来来去去,都是变化。变化从哪里来?是无所化而来。无所化是什么模样?无形无相。“般若无形象,智慧心即是”,这是六祖在《坛经》里讲的。无形无相的东西才是万物的孵化园。你想想,从现在的宇宙理论来说,137亿8千万年以前宇宙有什么?宇宙是无。有一个等于无,无限小接近于无的一个点,突然爆炸。宇宙大爆炸,137亿年以后,就形成了我们所感知到的宇宙,光怪陆离无穷大。银河系就有几千亿颗恒星,每一颗恒星,就象太阳系一样,又有若干行星。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在我们已观测到的宇宙之中,也有一千多亿个银河系了。我们所观测的宇宙,仅只是观测到宇宙的百分之一,或百万分之一。因为人的观测手段现在很有限,而且被银河系所包裹,所围困,不能真正看到银河系外的全景的宇宙。我们只能透过银河系的缝隙,银河系也开了一些窗户,一些空洞地带,透过这些空洞地带,来观测外边的宇宙。像银河系这样庞大的星系,都已经发现了一千多亿了。叫人数都数不过来。天文学家,现在不够,都弄些业余天文学家,把哈勃望远镜拍的图片,有些甚大望远镜所拍的图片,分给大家来观察、分析。在座的有闲心的,都可以申请。到它的网站上去下载些图片,去找超新星,找恒星里边的行星,总之里边很多很多好玩的。只要你有时间,有一些基本的技能和知识,都可以玩这些。所以我们说,宇宙是“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宇宙是这样,我们地球上的所有的现象,所有的生命现象,也是这样。
“夫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如果我们体悟到了这一层,感悟到了这一层,那么不得了。“夫得是而穷之者”,“穷理尽性,以致于命”,这个《易经》里说的。“穷”,“是”,就把刚才谈的一切的理论,我把它理解了。不仅理解了,通过我们的认识,通过我的实践,通过我的感觉,把它搞实在了,我承认了。穷之者,“穷”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已经把这个吃透了,所以,“物焉得而止焉”啊。
为什么说佛法里边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万物止于哪里?依止于哪里?它的生命,来去在哪里?就是我们的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所以,“物焉得而止焉”。有这个,我们所看见的这些烦恼,我们看见的社会,我们看见的自然,它们这些,还有立足之地吗?当然,我们还别这样说,就说我们平常在社会之中的种种烦恼,当我们把眼光放在道上,放在宇宙之中,放在无始无终的这么一种时空之中的时候,那我们世间的荣辱是非,这些得失,你还计较在心里啊?你不会计较这些了,心就不会放在这儿了。
看看天文图片,非常有趣的。我常举这个,欧洲的土星探测器,发过一张照片,在巨大的土星光环下边,有一个非常暗淡的蓝色斑点,那个就是地球。如果广州天气好,我们在山里,没有光污染,可以凭肉眼观看木星,就这两天,木星很亮的。土星也很亮,但比起木星就差得远了。立山兄08年送我一台望远镜,那个时候在龙洞住,150毫米口径的望远镜看木星,大概一颗小黄豆那么大。木星的四个卫星也清清楚楚的,但是比针尖还小。那四颗伽利略卫星是看得清楚,那四个围着木星在转。土星出来的时候,把这个望远镜来看土星。土星就可怜啦,土星只能说比针尖大一点,还没有大头针的针头大,小得多。就比针尖大一点,但是亮。它的那个光环,也只有大头针的针头那么大。就是大头针的针头,中间有一个小亮点,就是我们所看见的土星。还是在150毫米口径的望远镜下观察到的。你看土星那么小,但是从土星看地球呢,那就更是微不足道了。如果我们把这些都感觉到了,那么,“物焉得而止焉”。
我们讲外天下,要把社会性放下。外物,眼界放大以后,就不一样了。一个穷家屋的人,打工的,一个月只有一千块,乘地铁或乘公交的时候,他那一千被小偷摸掉了,你想心理边多难受,多急。如果他是一个月薪一万的,同样被小偷摸了一千块钱,心理不舒服,但是不会像只有一千块钱的那么揪心。对不对?一万块钱少了一千,问题也不大。如果家财万贯的,每个月都有十万、二十万进账的,那一千块,就像丢了一分钱感觉一样。如果是李嘉诚少了一千块钱,那想都不想,这个事情你还跟我报告啊?亏了一千块钱,还给我打报告?吃饱了没事干。根本不料理这个事了。
所以人的心量也是随着自己的境界提高而提升,“物焉得而止焉”,也是看我们的修为。我们的修为越高,胸量越大,境界越大,那么对物的感觉,慢慢就越来越淡,越来越淡,就不会萦绕于心,就不会纠结。不论你是学佛、学道、学儒。现在的三家,好多粉丝互相吵。我这儿微信圈子又多,哎呀,这些学道的人,这个争过去,那个吵过来,弄得很不舒服。如果读了《庄子》,有了这样的境界,那还有什么呢?“得是而穷之者,物焉得而止焉。”这个物,不仅仅是自然之物,同样也是我们心理之物,一切思想的,一切理论的,等等这样的物,那样的物。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科学技术,什么心理学、心理分析,这样理论,那样理论,都是物。佛教的理论是物,道教的理论也是物,都是物。“焉得而止焉。”都把它全部扫得干干净净。这个就是我们修行应该达到的境界。学道应该达到的境界。
我们怎么看这些境界?这就需要我们认真的,在经典里面好好学习。佛经是如是说,道家的经典也如是说,我们怎样能够在这样的经典里边,打开我们的眼界?佛教讲开眼,我们一定要在这个上面,开我们的智慧之眼。好吧,时间也到了,下次再来继续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