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完了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后,接着就读完了他那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著作《荒原狼》。被评为“一部具有强烈幻想和表现主义色彩的小说”、“一部接近于黑塞个人的自传体小说”,我读完一遍后,说实话,没有太读懂!只觉得他在表达人性的矛盾和生活的不易。
为了尽可能地多了解一些这部名著,我不得不查找一些资料,了解黑塞的简介,以及他创作《荒原狼》时的背景。我记得在收听“李蕾慢读”时,她曾说过,读一部名篇,一定要走进作者当时特定的生活时代,否则就很难体会到作品的真正精华。
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是在他69岁高龄的时候,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是1946年。赫尔曼.黑塞在创作《荒原狼》的时候,已年近半百,患有多种疾病。身体上的疾病有风湿、坐骨神经痛等,精神上的疾病表现在抑郁和神经衰弱等。
他经历了战争,经历了家庭的两次分裂,经历了旅居他乡的漂泊,经历了与自己斗争的自我救赎。他在现实和理想中不停思考,他在人性和兽性中徘徊,在痛苦中去寻找生活和人生的意义。
才有了小说《荒原狼》中跳跃出现的一些人物:赫尔米娜、女性赫尔曼、莫扎特……每一个人物的出现,都是在帮助主人公哈里,这其实是黑塞在寻求自我救赎,他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落脚点。
《荒原狼》写于1927年,一经问世,就在德国文学界掀起了惊涛骇浪,被称为是德国的《龙利西斯》。虽然作品中表现了很多我们如今不太能看明白的孤僻、奇怪和荒诞,但却被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评为“他那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
写于1927年的《荒原狼》,20年后的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的颁奖词是这样的:这种个人危机在充满奇思妙想的小说《荒原狼》(1927)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部灵感迸发的小说描述了人性的分裂,故事的主人公脱离日常生活中的社会和道德观念,在欲望和理性之间挣扎。在这个怪诞的寓言中,一个无家可归的人,像狼一样被猎杀,又被神经症困扰。这是一本无与伦比的爆炸性作品,也许让人感到危险、不祥,但作者在处理主题时融入了辛辣的幽默和诗意,因此也能令人获得解脱之感。
在《荒原狼》的“出版者序”中,有一段这样的原话:他写的内容全都是一些很奇特的幻想,有的甚至是病态的,有的却比较优美且内容丰富多彩。假设我不知道这个文稿的作者是谁,这个稿子又不知道怎么就交到我的手上,我一定会很生气地丢掉它。从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本身的矛盾。
还有一句:哈里的心理疾病并不是什么普通的癔症,而是这个时代自身的疾病,是那代人共有的精神病。患上这种病症的人不仅仅只有那些懦弱、不值得一提的人,反而是那些坚韧、充满智慧、有才能的人,才会得这样的病。这一句,足以证明黑塞思考到了哪一步。
说实话,如果完全不了解赫尔曼.黑塞,不了解德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没有一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的话,读《荒原狼》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会觉得读不懂。它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主人公哈里也被分成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作为“出版者序”中的邻居,另一部分是荒原狼的主角,两者却又是紧密相关,不可分离。
小说也是分两部分呈现在读者面前,一部分就是“出版者序”,讲了“我”的隔壁来了一位奇怪的租房者,他的行为怪异,但“我”却成为了他的朋友,他在“消失”前将自己写下的手稿留给了“我”,并让我全权处理。
那份手稿,就是小说的第二部分“哈利.哈勒尔自传”,里面有诗歌、有生活、有逃避、有狂欢、有寂寞、有人性、有兽性!但仍然不像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大部分小说那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它更偏重于哲理探究,偏重于人性的探索,偏向于人性和兽性的PK。
小说最后的一句话,我很喜欢:总有一天,我能把这人生游戏玩得很好。总有一天,我能学会笑。帕勃罗在等我,莫扎特在等我。
不管经历了什么,不管生活给予了黑塞什么,他在走过半生的时候,在疾病缠身、精神苦痛的时候,他依然坚信以后会更好!这也是《荒原狼》带给我最好的启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