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道”与“德”
——道学第一讲
中国人最应该读的一本书是什么?
《论语》、《史记》、《红楼梦》、《活着》……相信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那么,有没有一个能让大多数人接受的答案呢?
有。答案就是《道德经》。
为什么是《道德经》?我们先来看一道出现在高中历史考题中的题目: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的文化”。 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德国有多种《老子》译本,遇到生日和婚庆,人们总要抄几句老子的话,写成条幅送人,或自己作为人生座右铭。一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一项最新科学成果,他几乎翻遍所有哲学书籍,都没有找到他的科学成果的原理的哲学依据。最后,在老子《道德经》上找到了。他异常兴奋地说:“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著作的具体例证而已”!以上评论说明老子的思想是:
A.博大精深
B.探讨一切具体事物
C.对后人道德人格产生深远影响
D.对自然科学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上世纪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美国《纽约时报》还曾将《道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道德经》,是老子思想智慧的结晶,全书只有5000多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只不过是一篇长文。那么,是什么原因限制了我们对《道德经》以及老子的了解?一是因为文言文生涩难懂,二是因为今人对老子还有很多误解。最典型的就是认为他的“无为无争”思想是消极避世的。
果真如此吗?让我们跟随萃辰天心书院陈伯安老师一起了解真实的老子吧!
走进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县),曾做过周王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
有一次,孔子自鲁远道而来向老子请教,回来后向他的弟子说,“鸟,吾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吾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可见,此次问礼老子,让孔子的思维大开,并对老子的学识敬佩不已。常人的学识可知可测,而老子的学问却如浩瀚的未知天宇,所知者不及万一。
正如他在《道德经》开篇所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探索的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天地之根……总之,道是天地万物,包括我们已知的世界和未知的浩宇最原始的存在,是天地万物变化的源头。
陈伯安老师说,连西方上帝耶和华也是存在于“道”之后的。所以,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摆脱宗教或神话的束缚,从宇宙根本论的角度思考世界起源和存在依据的大思想家。
《道德经》中的“道”
道,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对于无形无名,又不可触摸的道,该如何去理解呢?
陈伯安老师说,道的存在方式是无。所谓“无”,绝不能理解成没有或不存在。老子是要告诉我们,道是一个大到无法规定和限制的最原始的存在,所以只有用“无名”或“无”来指代。这个“无”,实际上包括无限,普遍,大全,不能规定,不能限制,不能范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始无终等。故,“无”不是没有,而是全有,万有。
虽然道常隐于“无”中,但道的功能却是至大无上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化出“有”,“有”又分为两极,两极相互作用就成为“三”,因调和而衍生了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具有显性的表相及隐性的内相互相和谐作用。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流行之妙,无所不至,无所不达。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而不占有。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它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
自古以来凡是得道的:天得道则清明,地得道则安宁,神得道则显灵,山谷得道则充盈,万物得道则可以生长,侯王得道则能够被天下人推崇。
陈老师列举了很多类似的金句,以阐释道的作用,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今,许多的社会精英都从《道德经》里汲取了丰富的智慧营养。马云就是其中之一。
马云的工作包里总是放着几本书。别的书换得快,而其中有本书一直没换过,就是一本最薄的《道德经》。薄是因为没有注解,马云不希望看到别人对《道德经》的理解而影响自己的感悟。
马云曾说:“佛家思想让你学会做人,儒家思想让你加强管理,而真正的领导力来自道家思想。”
《道德经》中的“德”
陈老师说,德的本义,与我们平常理解的有所不同,这里所说的“德”,就是“得”,其义就是“得道”。《道德经》所说的道与德的关系,是本体和功用的关系。即道为德之本,德为道之用。换一种说法,就是: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德。
由道得到什么?得到事物的存在。道不可见,但是可以被认识,“道”会表现为“德”,“德”是世界上可见可感的具体事物表现出来的“道”的属性。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最好的道德,就是用不着道德。因为用不着,所以都有道德。次等的道德,是生怕失去道德。因为怕失去,反而心中常缺。也就是,“上德”是无心为德 、无心之德,“下德”是有心为德、有心之德。
陈老师通过对《道德经》中关于德的言论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释,学员们认真聆听,并做了详细的笔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生成万事万物,德养育万事万物。道与德之所以被世人尊崇,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