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夜小篱
近两日,《我是范雨素》刷爆简友圈。
范雨素,一个出身农村到城市当育儿嫂的社会底层妇女,经历过太多坎坷,依然坚持阅读与写作,用朴实真诚的文字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里,大多人关注范雨素一家三代的坎坷经历。很少人注意到她去旧货市场和废品站买给大女儿的一千斤书。或许注意到的人也只是奇怪:住在破烂的城中村,日子清苦,怎的还有闲心思去看书、去参加“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甚至让女儿也看书?
因为,对于寒门学子,读书是通向高贵门槛最低的路。这里的读书指的不是读大学、获得高学历,而是单纯的阅读。
我想她的目的应该如同她在就接受采访时所言,为了把女儿送往衡水的私立中学,避免其再进“世界工厂”。范雨素,想让后代借书本走进新生活。
这让我想起《布鲁克林有棵树》。弗兰西出生时,她的母亲凯蒂告诉她的外祖母,她不希望她的孩子以后像她一样辛苦。她的外祖母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让凯蒂以后给她的孩子读《圣经》,读莎士比亚,每晚都读,直到他们自己能看懂为止。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见识过世面——知道世界并不只是布鲁克林的出租屋那么大。
弗兰克和尼雷在长大后,虽然贫穷,却拥有着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坚韧、善良、热爱生活,最终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走出了社会底层。
“一个通过自身艰苦奋斗走出了社会底层的人,通常有两个选择。脱离当初环境后,她可以忘本,她也可以在超出这个环境后,永不忘记自己的出身,对残酷拼搏中不幸落下来的人充满同情,充满理解。”
——《布鲁克林有棵树》
而弗兰西选择了后者,我想这是阅读带给她的善良。
同样,范雨素的大女儿长大后,每天下班后将公司发的饮料送给公司门口、在垃圾桶里拾废品的流浪奶奶。她很穷,但她的灵魂是高贵的。
三毛女士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读书能带给我们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如今这个越来越急躁的社会中,这个问题被更多人提起、质疑。
质疑这个问题的人往往都是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他们相信“读书无用论”,意淫着挺没多怎么读书的人照样赚大钱,很多读书人反而没有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是的,读书并不能直接给我们带来金钱、地位,但可以丰富我们贫瘠的灵魂,开阔视野,从内而外提升我们的气质和灵魂。
很多人坐拥金山,却连一本书也不读,谈吐粗俗,毫无气质可言。他们看起来满是因为金钱而膨胀的虚妄,灵魂贫瘠而苍白。
范雨素给女儿买了一千斤书,作为父母的你给你的孩子买了什么?有买书吗?买了多少?
过年回家,我看到有些亲戚给孩子买漂亮衣服、一大堆零食玩具,就是没有买书。我问:“为什么不给弟弟妹妹们买些书看看呢?”姑姑说:“买了也没用,他们懒得要死,都读不了书的。”
可怜表弟表妹们才八九岁,在这个初步奠定未来性格的年纪,就被母亲认定为“读不了书”,失去了阅读的乐趣和人生一大笔的精神财富。
我对刚上初中的弟弟说:“你学习尽力即可,成绩不优秀没关系,但你一定要多读书。”旁边的伯母突然顶了一句:“读书?大把人不读书一样赚大钱,前几天看到新闻说一个没读过书的清洁工做清洁每日赚几万呢!还口口声声说着读书!”
我瞬间愣住,她的女儿推了她一把:“人家教育弟弟关你什么事啊?”
我千言万语如鲠在喉,最终没有怼回去,若无其事地继续跟弟弟说读书的重要性。
我能对她说什么呢?
跟她说,读书不能带给我们直接的物质财富,却可以丰富我们的灵魂和涵养?
我们不能沟通,因为她眼里只有世俗上的成功,不会懂得读书的意义。
放完寒假回学校之前,我给弟弟买了几本书,对他说:“你一定要好好读书,否则你将来会像伯母一样鄙视读书的人。”
给孩子多买点书吧。不管哪个时代,永远需要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