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
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或者不爱学习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习惯。
想要孩子摆脱“积懒成笨”的困扰,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养成以下3个好习惯:
1.独立思考的习惯
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总是直接告诉孩子这个题该怎么做,那个题该如何算。
这样看似效率很高,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问题就显现了出来:同一个类型的题跟孩子讲了多次,可下一次遇到,他还是不会。
究其原因,孩子没有去独立思考,根本不明白题目真正的意思。
这样的辅导,同一个问题说上一百遍、一千遍都没有用。
所以,家长在辅导作业的时候,尝试多问孩子几个问什么,引导他一步一步地自己思考出答案。
一个人面对问题时,勤于探索深究,养成思考的习惯,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毕竟,越思考,越优秀;越思考,越进步。
2.制定计划的习惯
孩子没有计划习惯,没有计划的约束,那做事就会像无头苍蝇,会浪费时间;
有计划的执行每一件事,既能保证做事效率还能节省时间。
引导孩子养成计划的习惯,是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执行能力。
比如:
放学回家,做作业拖拖拉拉,总是想看完电视再写作业,被训斥后,不情不愿去写作业,作业写得一塌糊涂。
不如回家先做作业,集中注意力高效率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就可以没有顾忌的看电视了。
这样做事效率变高,既能愉快学习,又能愉快玩耍。
3.整理的习惯
哈佛商学院调查发现:
课桌干净、整齐的孩子往往成绩优异、性格开朗、做事专注有耐力,
而经常丢三落四、拖拉懒散的孩子,基本都没有整理的好习惯。
日本就很注重“收育”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整理的好习惯:
玩过的玩具放回原处,培养秩序感;
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用的书包,出门前更从容;
及时清理书桌和房间的杂物,在整洁的环境里学习,效率更高。
可不要小瞧孩子做这些事的力量,整理不但能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律能力,还在潜意识中整理内心的情绪垃圾。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难免带点绝情。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如果不逼他一把,他就会错过最好的学习时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