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内容肯定没有止境,东西太多,不过学习的方法肯定能数的过来,学习的态度也不过聊聊几句可以说清。所以很多研究者都转向于对方法的研究,既简单又讨巧,还可以发展出各种不同的理论,如果凑巧,还能广而传之。可不管哪种方法,总是作者自己说好用,不见得有多少人去实践证明。方法好不好用,关键还是看有没有好的榜样来树立典范。金克木先生,不禁要加上先生两字,就是这样一位在学术界的标杆。
书名起的实在太目中无人。《书读完了》,当然,不是指实实在在的所有纸质的本本都翻阅完了,而是指融会贯通了。本书是金克木先生的儿子所选取的父亲的文章合集,关于读书,关于治学,还有一些金先生的自娱自乐“小文章”。从书名开始,按照金先生的说法,所有的文化、思想都是有源头的,只要抓住其中的源头,很多后来的古书看起来非但简单,而且都是重复的居多。譬如佛教,金先生就举例了几本必读的佛将经典,并且将各自的大概内容进行简述,让有兴趣的读者想去翻阅的时候不至于太过艰难。再比如对中国古代书籍,金先生举出的几本“必读书籍”,他自己也说,早年阅读和年老之后阅读的经验是不一样的,而且要读懂这些年代久远的文字,不但要看到当时的环境背景,还要结合现在的当下局势进行注解。全书的前面几篇,完全可以看做是系统阅读的指引。
阅读当然是私人的事情,完全凭借着兴趣爱好,挑起一本是一本,但绝不能夸口说“读过很多书”。在像金先生这样的大家眼中,读过很多书的概念不仅仅是前面讲到的有系统的阅读锻炼,而且涉猎广泛,从后面的文章中看出,金先生不仅对中国的儒、释、道有研究,而且对印度文化、当代科技、欧洲思想史等等有涉足。不仅看过,还能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金先生在书中的风格也非常明显,爱用反问的语气,虽然是带着问号,但明显他已经有了答案。这样的老头真是既固执又可爱,加上后面钱学忠的后记,更加加深了这种印象。
金先生的名气放在现在并不大,虽然在北大他和季羡林为同期教员,但后者早已被冠为国学大师,而金先生似乎有被渐渐遗忘的趋势。通过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可敬的学者,这位喜欢唠唠叨叨的长者,他给孔乙己写外传,帮甘地做访问,跟九方子隔空访谈,虽然说的都是他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却借助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尝试不同的模式,他的隐喻藏在各种对话和闲聊中,既让人看着不太明白,又感觉非常深奥,也许正是因为这种“隐”的文章风格才让他不那么被人发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