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母亲和舅舅的精神生活
母亲和舅舅童年的物质生活尽管相对贫乏,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还算是很丰富的。
首先是外婆经常会讲一些解放前的故事。比如婚前在娘家,逢年过节去戏园子看的京剧折子戏,说书艺人讲的历史神话笑话,“苏三起解”,“包公铡美”,“武松打虎”之类的,还有那时候流行的老电影,“孟姜女”,“狼山喋血记”等。外婆甚至把年轻时跟着时髦的太姥爷去教堂做礼拜听到的圣经故事改头换面,讲给母亲和舅舅听。
母亲因为早上了学识了字,而且不喜欢吃零食,所以她不像舅舅把零花钱都换成吃食吞到肚子里。母亲会攒了钱跟同学一起去看小人书。
那时候是一个老先生看摊儿,门口摆一溜小板凳,各种小人书连环画,可以坐在板凳上看,一分钱一本;也可以借走回家看,但是需要先付押金。小孩子没几个有财力付押金,多数还是在板凳上现借现看。母亲和同学挤坐在一个小板凳上,先母亲花一分钱,两人看一本,然后同学再花一分钱,一起再看一本。母亲看完书回家就讲给外婆和舅舅听。往后母亲识字越来越多,就和同学合伙从这种书摊上借大部头小说回家,五个人一起凑押金,再每个人出一分钱凑齐五分钱的借书费,一本书在这几个人之间传着看。好多后来赫赫有名的电影,母亲都是先看了小说了解了剧情后,才看到电影,比如“林海雪原”,“家”,“苦菜花”,“迎春花”,”野火春风斗古城”。
外公对家里的精神生活的改善,有着更为直接有效的贡献。还是舅舅刚上小学的时候,外公不知从哪里捣腾的,带回家一个庞大的旧戏匣子(收音机)。家里除了听新闻,天气预报,这个戏匣子的最大功用就是听相声,刘宝瑞,侯宝林,马三立,郭启儒,马季,唐杰忠。。。这些人有的外婆曾经见过本尊,而母亲和舅舅都是先听的声音,多年后电视里看到真人,母亲总觉得他们长得让人意外的丑。当然有时候还有吸引人的电影录音剪辑。后来这个巨大的戏匣子因为年久失修,经常听到关键时刻趴窝没了信号,而且声音也越来越小。经常是不止自家人,一院子的邻居也跟着扫兴。悬着心凑合了小半年,终于有一天,无论是轻轻拍,还是重重敲,怎么折腾,这个笨重的家伙就是一声不吭,彻底罢工。整个院子一下子清静了好些天,大家都过得有些抓耳挠腮,没着没落。外婆一咬牙把自己做针线活攒了不知多久的钱,一起拿出来买了新的收音机,让院子里大家伙生活的小小娱乐活动得以延续。
还有一个就是电影。当然不仅仅是学校组织所有人一起看的儿童片。二姐和三姐是工厂职工,有时候会给家里拿一些厂里工会组织发的电影票。大姐夫是煤矿工人,下了夜班白天有时间,自己的小不点儿孩子让外婆帮忙看着,他会带着母亲和舅舅去看当时流行的电影。“渡江侦察记”,“黑山阻击战”,“上甘岭”,“董存瑞”,“羊城暗哨”,“五朵金花”,“刘三姐”,“柳堡的故事”,“庐山恋歌”。。。还有一些当时有名的纪录片。
尽管家里不富裕,母亲和舅舅还是得到了当时最时兴的资讯。
这是外婆,母亲和舅舅共同的美好回忆,也源源不断地为他们在以后文艺作品单调匮乏的年代里补充着生活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