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咨询师VERA
题记:一句“还不是为了你好”,让我们跟父母的辩驳,瞬间哑然。此时,辩驳,便颇有点“不知好歹”的意味在里面。
一对母女,走上地铁,一看,便知是周末补课归来。母亲十分尽职尽责,不断在提醒孩子关于一天补课的作业,除此之外,还有学校的诸多作业。孩子呢,显然是饿了,一边听,一边想找点儿吃的,于是就在母亲提的手袋里翻。孩子这种“不专心”显然让母亲有点儿不爽,可孩子似乎毫无觉知,仍然在兴冲冲地翻,终于找到吃的,拿在手里开始吃。母亲的嗓门开始大了起来:听到我跟你说的没。孩子边吃边回答:听到了,这些作业我都记得呢,你不用老说了。孩子这句话,终于将母亲点燃了。母亲开始历数各次孩子不记得作业的情况,而且每一项都需要得到孩子承认自己曾经确实忘记了。我看着孩子的神情一点点逐步失去光彩、慢慢委顿下去、毫无自尊可言;看到这位母亲一点点掌控了主场、气势高涨、安全感貌似又回来了。
我在心里暗暗叹息。这循环,什么时候能终结。这孩子,应该是2000年后出生,其父母还在以祖辈对待自己的老方法在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句营销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激起无数父母的恐惧与焦虑。于是,以爱为名,我们开始送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文化课的、非文化课的,似乎只有如此,才算是对孩子尽心尽力。为了上各种补习班,需要更多去挣钱,更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于是,父母的尽心尽力与孩子的劳心劳力,成了社会的主旋律。
看看父母对孩子的“无微不至”:
5岁:孩子,我给你报了少年宫。
7岁:我给你报了奥数班。
15岁:我给你报了重点中学。
18岁:我给你报了高考突击班。
23岁:我给你报考了公务员。
32岁:我给你报了《非诚勿扰》……
“中国式父母”这种以爱为名的包办人生,已经广为诟病,但是,为人父母后,不自觉又陷入这种包办的怪圈。
被包办的人生,似乎幸福无比!用父母的话说:什么都不用你管,你就学习就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但恰恰是什么都不用管的人生,似乎不是自己的人生,不是自己的人生,便找不到人生的意义,没有人生的意义,便找不到努力的动力,没有动力,学习便难以主动,孩子学习不主动,父母便十分着急,父母一着急,便会逼迫孩子,而有逼迫,就会有反抗,亲子关系至此便十分紧张。
常常看到无辜的父母说,我为了孩子,付出了那么多,除了睡觉时间,真的是全年无休,但是孩子还不满意;也常常看到无辜的孩子说,我在为父母过着他们希望的人生,如同一架学习机器,不可以娱乐不可以休息,但是父母还是觉得我不够努力……
考上大学后,孩子便一下子如泄了气的皮球,因为,父母的规划期,似乎就是考上大学,似乎至此,一切便顺理成章了,顶多是毕业时候需要帮着找个工作,最后再张罗个女朋友结婚。从此以后,孩子的人生似乎可以开始自己做主了。
但是,习惯了被包办、被安排的孩子们,便成了父母老师眼中不负责任的人。殊不知,这个责任,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日常生活中,通过桩桩件件的事儿慢慢累积形成的。
所以,辛苦的父母们,慢下来,将每一件事儿,放在孩子一生的维度上去称量,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似乎就不言而喻了。
一生,是一条长长的路,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所有生活的起点和基础,基础不扎实的人生,虽不是危如累卵,也是不堪一击,人生的一点风雨,可能就是晴天霹雳,难以应对。光鲜亮丽的外在,抵不过内心的荒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