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平台看过一首诗题目叫 《女孩》,内容是提拎出来的一些关键词的相关表征,望过去都是些蛮平常的关键词,比如温柔、执着、洒脱等等,草草滑了过去,看到底下有一评论:该怎么学会温柔啊。作者答为:多多写诗。诚然,这是一个喜欢诗的女孩的回答。
这个让我忽然停顿了下来,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其实也蛮容易回答的哦。
过去一年我很喜欢“温柔”这个词,它是很难得很美好很丰富很迷人的特质。“温柔”是很高的评价,是有能力也有心,舒服也靠谱等等抽象出来的吧,非要用词语来概括的话。我太喜欢温柔的人了,我用它来评价过我的朋友,说起来不自觉泛着微笑,听者说:“温柔算什么,谁想装着都可以,只不过不想装”。不不不。
为什么越长大越不想定义怎样才是好朋友怎样才是好伴侣,因为那些判断都内化为感知能力了,愿意去拒绝一切硬性“条件”可能产生的置疑,更会相信内心的声音。
当我再度看见“却找不到一个似粥般温柔的人”时,我不知道这是有多难呢,是大家的定义太宽泛还是先生自己的层面太高呀。然后我打算去好好写一篇关于温柔的文章,在此之前我发了朋友圈问大家觉得温柔的特质是什么,遇到哪些行为觉得很温柔。没有人回答我的问题,尽管有点意料之中的冷,但我想当有人滑过这个有点无聊的疑问,可能会思考或回味一些事情,哪怕快速忘掉或不在意。
我也不相信我自己就可以网罗的全面,所以想全全面面地把“温柔”给写好是完不成了,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人们现在更喜欢列“让人觉得xx的几件事”,这样的一股股暖流看起来更踏实客观。
回到开头,为什么简洁的“多多写诗”的四个字回答让我忽然停顿下来思考呢。对没太大兴趣的人来说,这不是是否能坚持的事,也不是坚持能带来的事。但是确实挺容易忘掉的。写诗之于生活就是自己用诗里那样些视角去思考生活,生活两次,过两次日子。但我们往往只有静下来慢下来或者想抽离时才会去做这样的“游戏”,没关系,这样已足够美好和珍贵,只要能想起,或是在它出现时一把抓住不要开溜。一种是自愿一种是被赠予。
我们会因为搬砖觉得人要学会吃苦耐劳少空想,因为销售觉得要学会机灵周到且懂心理学,因为辩论觉得要学会清醒果敢地钻各个点……每个行业面前我们都会思考如何带来更好的效益、如何给别人带来更好感受、如何既善良又不吃亏,甚至如何做才是“温柔”的。即便是观看者,各式各样的形象也引领我们变换着身份去体验。
而如何学会温柔,多多写诗。我们会时常去想起它吗?愿意在要学习各种事物的当下在某些时刻停顿下来给它一些时间吗?这是多柔软的一件事呢,沉浸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享受视觉的盛宴和思想的博弈,哪怕是个人的思考也是一场漫游。在表面漂浮便无法理解,沉下去就拥有微醺的惬意。
我想,这种温柔的通道大概无法去定义和描述,各人饮水,各人写诗,心底有不同习得惬意生活的方式。自有契机和缘分时而让温柔相通,吸引我们的不是表象而是这通道。
即便说了“多多写诗”也不是在要求用产量达到标准,而是在提醒我们向内容投进自己,在沉浸的路上就慢慢变为那样子了吧。
不谈优点,不多解释原因,有一些提醒就好,多多写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