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小石潭记》审美教学价值探究
语文建设杂志 2023-11-03 15:55 发表于北京 11人听过
以下文章来源于语言文字报 ,作者覃剑锋
作者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写下的《永州八记》,是古典山水散文名篇,其中的《小石潭记》尤为经典,多次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目前收在八年级下册。这篇山水小品文言短意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艺术与深邃的情感,历经千年依然魅力不减。本文尝试从白描、定点特写等创作技巧的角度,探索《小石潭记》的审美教学价值。
图片
白描:远淡之美
很多古代诗人都喜欢用白描来勾勒景物,虽是粗略的几笔,却意蕴深邃。比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简单的几个意象组合,勾勒出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图景,给人一种宁静闲适之感,表现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白描手法注重意象选择,且意象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以意象群的方式出现,构成一个整体,营造某种氛围;作者避开浓墨重彩的渲染,而是用简单的文字勾勒,通过留白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图片
《小石潭记》虽是一篇散文,语言却如诗一般优美,对白描手法的使用也十分明显,呈现出简约、淡远之美。正如张中行先生所说:“柳宗元描画景物,总是用千锤百炼的语言轻轻点染几笔,构成鲜明图画,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柳宗元在文中多处运用白描手法,如写潭中石块“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寥寥几笔,通过不同形态石头意象的组合,把小石潭底怪石交错、奇特突兀的特点描绘出来;再加上“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幅青树石潭图如在眼前。又如,写自己向西南方望见的景象,只一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一种时隐时现的幽远感油然而生。这里不需要具体写景色如何明、如何暗,写得过于逼真、清晰,反倒远近、主次不清晰,无法形成浓淡相间的层次感,且无法与后面的“不可知其源”契合,更难以体现作者不能穷其尽头的失落感。
图片
特写:逼真之美
《小石潭记》最为精彩的部分当属对潭水的描写:
图片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这段话聚焦潭中景物,无一水字,却让人感到水之真切;无一清字,却让人感到水之清澈。作者在这里用了反衬与侧面烘托的手法,一个“空”字,以鱼游动的样子写出水的清澈;鱼“影布石上”,是因为“日光下澈”,连鱼儿映在石上的影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小石潭的水几乎是透明般的存在;“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人站在潭边,能将鱼的动态看得清清楚楚。如此生动逼真的描写,体现出强烈的镜头感,即使相隔千年的读者,也能通过文字将潭中景象看得清晰明了,仿佛在看一张相片。
图片
柳宗元笔下的潭水拥有如此逼真的美,是因为作者描写景物时使用了“定点特写”的创作技巧。定点特写与白描不同,它重在逼真,越是逼真,越能体现作者观察之细致、心思之细腻,所融入的情感也更为浓厚。借山水抒情本是古代文人寻求慰藉的一种方式,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柳宗元在文辞上是“严格控制语言”之人(孙绍振教授语),因此,《小石潭记》里的每一字皆非随意运用,都与作者的情感相关联。例如那个“空”字,恐怕并不仅仅表现水的清澈;鱼儿“空游无所依”,不正是作者当时的状况吗?柳宗元因“永贞改革”之事被贬,流落边远之地,其亲戚朋友或远离或指责,随他一同到永州的母亲又去世,他还有谁能够依靠?定点特写所展现的不仅是外在的景物美,还有作者隐藏于内心深处的情感。
图片
深浅结合,景美情真
《小石潭记》通过白描、定点特写等技巧,巧妙地处理了内与外、深与浅、远与近之间的关系,使景与情紧密融合在一起,呈现出一种深邃的美,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层次之美 纯粹的白描营造出一种远淡的意境,但也容易产生雾里看花、水中观月之感。比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简单勾勒桃花源的景物——“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虽展现出闲适的田园风光,却没有对土地、屋舍、桑竹、人物活动等进行具体描写,不够生动逼真。《小石潭记》在白描基础上抓住重点进行特写,使朦胧的景物变得更加真实,给读者更加真切的视觉体验。如果把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美景转换为一幅图画,白描勾勒的石、树、溪流是远景,清淡幽远,甚至有种若隐若现之感;特写的潭水是近景,是画中焦点,栩栩如生。远近之景搭配,线条感和层次感清晰明了,给人独特的视觉享受。
图片
情感之深 无论是一篇写景散文、一幅画还是一张相片,倘若只是表现出景物之美,那最多只能算是有美感,还不能称之为艺术。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没有止步于绘景,作者通过凝练的语言,从隐性与显性两方面传达自己的情感,使文章具有艺术之美。
文章第二段写鱼儿空游,暗含自己的境况;第三段写溪流“明灭可见”“不可知其源”,有失落怅惘之意。这是情感的隐性表达。到了第四段,情感色彩由乐转悲,柳宗元坐在潭边,看到“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因为感到“其境过清”,而觉“不可久居”。这段话用了多个冷色调词语,给人一种寂寞、凄凉甚至冷峻的感觉。虽然写的是小石潭的环境,但这何尝不是作者心境的映射?明明有多人同行,却说“寂寥无人”;刚才还有日光照进潭水,现在只觉“凄神寒骨”。这种情感的转变看似突兀,但与柳宗元内心挥之不去的孤寂忧伤相契合。一旦遇到较为冷清的环境,这种愁绪便被激发出来。前有伏笔,后有直抒,层层推进,共同构成了文章的情感境界。
总之,柳宗元运用白描与定点特写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赋予这一汪清澈的潭水深沉的情感,使《小石潭记》成为蕴含着丰富审美价值的经典山水散文。一线语文教师应该立足课标要求,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挖掘《小石潭记》的文学与审美教育价值,引导学生走近小石潭,走进作者内心,领略自然之美与情感之深,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3年7月12日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