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已在其他平台发布)
如果一个人经常给朋友出主意,却屡屡让朋友陷入困境;如果一个人几次做官都因为没有政绩而被免职;如果一个人几次从军打仗都当了逃兵……。那这样的人在所有人眼里,都应该是一个愚蠢昏庸、品行低下、懦弱自私的人,有何面目苟活于世?
但他一直坚强地活着!
因为他有着强烈的自信和对形势的清醒判断,他从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他知道事情失败只是因为时机未到。他从不在世俗的眼光和规则中屈服,他笑着面对铺天盖地的非议指责,默默承受着潮水般的谩骂讽刺。当天下人都认为他百无一用、一无是处时,他依然相信自己能安定天下,造福黎民,干一份惊天动地的事业。为了这个理想,他默默隐忍着。
这个人就是就是后来成为齐国丞相,让齐国富国强兵,又辅佐齐桓公扬威诸侯、平定天下而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的管仲。
他的咸鱼翻身、草根逆袭,凭的不是运气,而是源于他能认清自己,等待时机,在黑暗中、困境中一再隐忍。
管仲出生在齐国一个贵族家庭,祖上与周穆王同宗,贵不可言,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依然显贵。管仲从小学习“六艺”,不但精通诗书礼乐,而且武艺高强,尤经箭术,能百步穿杨。有资料说,管仲曾拜凤凰山中一隐士为师,习得兵法权谋、各家学术,成为文武双全的奇才。
此时,周王室衰微,诸侯攻伐,天下大乱,百姓受苦。管仲从小立下志向,要辅助明主,匡正天下。
但命运却似乎和他开了个玩笑,他父亲英年早逝,留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家道中落,陷于贫困。
他以没落贵族的身份被人举荐出任齐国的小官,但几次都因政绩不佳而被罢免,他3次加入军队,但在作战中没有建立丝毫功勋,却3次成为逃兵。
这人生一系列的开场白,给他打上了愚蠢昏庸、无节无义、贪生怕死的标签。但这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初衷和信心。他知道做官政绩不好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它的官职太小,掣肘太多,他的主张主张无法实施;他当逃兵是因为自己孤苗独根,一旦战死,老母亲就无人奉养,而且自己远大的理想没有实现,不能轻易的舍弃性命。
当进仕和从军两条士人的晋升之路被堵死后,他被逼向了民间。为了生计,他开始了在中原各国长达10余年的漂泊生涯。
当时经商是最低等的职业,被称为“贱业”。商人经常大富却无法显贵,但经商财多利厚,不受世俗约束的管仲选择了这个名声不太好但有高回报的职业,但幸运的是,他在经商的路上遇见了他一生中的知己和贵人鲍叔牙。
鲍牙也是齐国的没落贵族,他重节守义、胸怀开阔、待人真诚,他慧眼独具的发现了管仲是天下难得的人才。在交往中,他更了解管仲的胸怀大志,也知道了他的坚韧隐忍,于是更加佩服他。
两人分财利时,管仲直言不讳的要多拿一些,鲍叔牙知道他不是贪财,而是他异常穷困的缘故。管仲为鲍叔牙出了很多主意,想帮助他,但鲍叔牙做之后却屡次失败,亏损巨大,日益穷困。但他不认为是管仲愚蠢,他的方法很好,只是时机不合。
管仲在长久的困顿失意、壮志难酬、坚持隐忍中,只有鲍叔牙这一个朋友,这让他黑暗的日子里有了一丝亮光,他将自己的过往全部讲给鲍叔牙听,鲍叔牙都能理解。后来关管仲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
因为两人的学识、名声,分别被齐国的两个公子招为门客,鲍叔牙侍奉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但管仲的好运并没有从此开始,一次机会的来临却将他的人生推入万丈深渊。
公元686年,齐国内乱,国君被杀,两个逃亡在外的公子成为了可能的继承人,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谁先回到齐国,谁就可能成为齐国国君。
一场权力角逐的生死之旅就此展开。
管仲是公子纠的主要谋士,他建议在莒国通往齐国的路上截杀公子小白。他决定亲自担当这个任务,因为他是百步穿杨的神箭手。
果然,设伏的管仲等到了公子小白的马车,弦响人倒,公子小白口吐鲜血倒在车内,管仲一击成功。
但他只是射中了公子小白的铜质衣钩,公子小白咬破舌尖装死,骗过了公子纠,就快马加鞭赶赶回齐国,被立为齐王,这就是齐桓公。
管仲瞬间成了刺杀国君的叛逆,他要再一次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付出代价。齐桓公要求鲁国杀死公子纠,并把管仲押往齐国,他要亲自报一箭之仇。
公子纠被杀,按照惯例,管仲应该为主人效死,但他没有。押往齐国,它可能面临千刀万剐,处以极刑。为避免可能的耻辱,他应该自尽,但他依然没有。他的理想还没有实现,他不能死,不到最后一刻,他绝不放弃,他还要做生命最后的隐忍。
他被戴上脚镣手铐,押上囚车,这是世人眼里最大的耻辱;而他曾杀射杀国君,是为不忠;不为公子纠训殉死,是为不义,带着当时最为人鄙夷不屑的三种过失,管仲在囹圄中踏上了去齐国的路。全世界仿佛都遗弃了他,只有他自己知道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就是他还没有实现的理想。
他内心里真正的耻辱,不是世俗眼中的不忠不义,也不是象征耻辱的脚镣手铐,也不是那虚无的名声。对他来说,真正的耻辱是没有没有安抚黎民、没有扬威诸侯、没有匡正天下。在世人鄙夷讥讽的目光中,他心中依然是慨然大义。
但这世界还有一个人了解管仲的,他就是鲍石崖。虽然各为其主成为敌人,但在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鲍叔牙第一个向齐桓公举荐的就是管仲。
管仲的命运终于在最后一刻逆转。死囚成为成为国相,一箭之仇变成委以重任。管仲多年的坚韧和隐忍终于换来了人生的转机,他终于有了大显身手、施展抱负的机会。
他开始以自己独特的理念改造齐国,他以齐观鱼盐之利大兴商业,流通货物,偏僻的齐国因此富强,他的礼仪教化也得以顺利推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富足和礼节、幸福和自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他懂得真正的治国之道。
齐国富国强兵后,他辅佐齐桓公西征戎狄,南慑强楚,救燕国,立卫国,树立了天下独一无二的威望。齐桓公由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霸主,功业达到顶峰。
后来诸多史书多评价说齐桓公不过是中等资质的君主,跟好人就变好,跟坏人就变坏,管仲辅佐他国富民强,成就霸业,而管仲死后,齐桓公亲近易牙、刁竖等人,结果国家动乱,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所以齐国的崛起和齐桓公的霸业,几乎是管仲一人之力。
而他的惊世才华和通天谋略,却曾经长久的被埋藏,被质疑。他曾无数次失败,无数次被人鄙夷嘲讽,他的世界长久的黑暗着。要是换做其他人,早就死了一百次了。但他以坚强的毅力和隐忍,面对着不堪的现实、极端的困境,等待着时机的到来。如果他稍稍动摇或撑不下去,他就会以另外一种形象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他的惊天才华和辉煌荣光再也无从显现。所以,管仲最大的成功就是他的隐忍。
汉朝的战神韩信也是隐忍成功的典范,在他最穷困潦倒时,食不果腹,被人讥讽嘲笑,但他总相信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他母亲去世时无钱安葬,他却四处寻找可以安置万户人家的又高又宽敞的目的,因为他相信自己日后一定能封侯拜相;在遭遇粗痞屠夫羞辱时,他没有凭血气之勇舍身一搏,而是选择隐忍,甘愿承受胯下之辱。所以后来人称赞他“忍一时之辱,建万世之功”。
所以,隐忍是最执着的自信、隐忍是最长远的眼光、隐忍是最勇敢的坚持,隐忍是成大事者的必由之路,每一次隐忍,都是向成功迈近了一步。
战国奇人鲁仲连后来曾这样评价管仲:“管仲不以被囚受刑为耻而以没有把混乱的天下治理好为耻;不以忠义为公子就训死为耻,而以声威不能取信于诸侯为耻。因此,它虽有三种过失行为,而能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名扬天下,光照邻国”。
面对世间诸多质疑,孔子站出来力挺管仲,认为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是“大仁”。他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他又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认为管仲不为公子纠殉死,是不在乎浮名,不拘小节,他勇敢地牺牲自己的名誉,其实心里装的是天下社稷、万千黎民。如果没有后来的管仲,中原就会四分五裂,就会被戎狄奴役,老百姓就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无视规则、不拘小节、不在乎世俗的眼光,这就是管仲异于常人之处,也是他的成功之道,他用隐忍避过一切风险,化解所有阻碍,最后走向成功,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