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疫情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感到幸运,我过的很安逸:高效率工作、健身、买菜、嬉笑玩闹、看了几本书、还有整体上高质量的睡眠。
太安逸就容易显得轻飘飘,我感觉收获到的实在感不足。总结的太少,圈子太小。而且也没有坚持写简书。好项目很多,浏览是一种,深度学习是一种。贵在坚持呀。
1.18.2021
《如何设计高等教育校园?|ArchDaily x 海茵孙伟专访》有感
习以为常的空间使用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的使用需求下。空间设计对使用者产生的视觉刺激和行为模式刺激,更易于交流的产生、创新想法的产生。首先要去研究对场所的使用需求,再去突破固有的模式框架,找寻新的、更合适的空间使用模式。
(从建筑空间的层面,这里有两个方向:
第一个是视觉刺激,在传统大学建筑里,你看到一条走廊两边都是教室的门,下课了你就肯定想马上走出去,不想停留。但当你看到教室是一个个漂浮的盒子,在一个大空间里东一个西一个,相互之间可以看到,可以接触到,那你就可能会停留在这个空间里,也许会被不同的学科吸引,这时候学生的思维一定会被改变,变成想要主动去了解去接触。
第二个是行为模式的刺激,引导时间和空间产生交点。80%的创新的产生,都是在人和人的直接接触下,不经意间产生的,如果我们永远都需要找个教室发个邮件明确固定场所来学习来开研讨会,那创新的想法一会被磨灭,所以我们希望在任何空间里,在任何时间里,都可以让人与人的思想产生碰撞,而这个行为模式是需要空间设计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