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有一位动物学家,他从亚马逊河流域带回两只猴子,一只硕壮无比,一只瘦小羸弱。
他把它们分别关在两只笼子里,每日精心喂养,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一年后,大猴子莫名其妙地死掉了。
为了不中断研究,动物学家又让人从巴西带来一只,这只比死掉的那只更大,可是不到半年又死了。
为了弄清原因,动物学家对两只猴子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可是从头到尾都未找到原因。
后来,动物学家重返亚马逊河,对那儿的猴群进行研究。
结果他发现,凡是体大健壮的猴子,人际关系都比较好,其他猴子弄到食物时,它们总能分享到一份。
这类猴子很少能静下来,它们一有空就在猴群中穿梭,与其他的猴子追逐嬉闹。
然而,这类猴子一旦被捉住,却很少能活过一年。
那些善于晒太阳和闭目养神的猴子则不同,它们由于不入群,因此很少能分享到其他猴子的食物,这类猴子长得都比较弱小,但它们被捉住后却可以活下来。
这位动物学家后来得出结论说,对猴子而言,缺乏交往的生活是一种缺陷,缺乏独处的生活则是一种灾难。
交往与独处的辩证关系。
动物学家从猴子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其实也适用于人。
正常的环境下,交往显得很重要,这是因其群聚性而决定的。而当处于绝境时,独处,就是活下来的关键。
那些在集中营里,勉强活下来的幸存者,向我们诉说着独处之下的灵魂救赎。
如果你逮住过麻雀,并进行饲养,它是活不了几天的。麻雀性子急,群聚生活,叽叽喳喳不停,受不了鸟笼的束缚,活活把自己气死。
在现实中,每个人的交往都是一种需要,缺乏了就会出现心理障碍,成了孤家寡人。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独处,不会独处,在面临孤绝的环境时,往往会演变成一种失去生命的灾难。
经得住热闹,也耐得住寂寞,这才是人生的常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