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网友这样表达意见:
“ 我们当下的影视剧还有动画片都有一个共性,就是没有灵魂。我们小时候看的那些动画片,比如《大闹天宫》、《葫芦娃》之类的实际都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价值的,比如反抗压迫、勇于斗争、正义战胜邪恶之类的,总之都是有灵魂的。
当下的影视剧大部分都是在给你展示一番社会现实的尔虞我诈、利益争夺、唯利是图的现实图景,然后让你在内心的悲凉、无奈和压抑的心境中赚得你的两行清泪。如果说还有什么背后的世界观传递给你的话,那就是背地里告诉你,这个世界上只有你爹妈是最爱你的,是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为你付出的,其他的都是扯淡。
这就是中国的画风?”
解读:
你说的其实是价值观、是非观的混乱和弱化现象。
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艺圈、文学圈掀起的一种人性复杂论潮流的结果。说人性复杂,坏人也有闪光点,好人也有大堆毛病,为了表达这种理念,就要专注写好人的坏、坏人的好。
——长此以往,那有不出现价值观混乱的。
反映在文艺作品上,就是价值观混乱下的意志不鲜明,或叫主题不鲜明的毛病就出来。因为为了表达所谓的人性复杂,好坏间杂的表达范式,让很多观众思维混乱,对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思想的认识被各种复杂性转移了认识焦点——到底好还是不好?
看看美国的那些片子,尤其大片里的大量的作品价值观都非常鲜明(好就是好,不好也是好,坏就是坏,好也是坏)
很明显的是,对绝大部分文艺作品而言,尤其涉及价值观表达领域,价值观鲜明绝对比价值观混乱更让人印象深刻。
很可惜的是,中国当下的文艺圈文学圈,因为种种因素,就是哪个价值观混乱时期成长起来,所以他们的作品如果涉及价值观表述,就会习惯性出现大量让观众价值观混乱的观感。这就是你所说的今天作品和以往作品的观感差异的来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