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临终关怀成长励志癌症互助
《向死而生》读书笔记 | 关于康复的四个80分

《向死而生》读书笔记 | 关于康复的四个80分

作者: 愈路 | 来源:发表于2019-05-21 09:42 被阅读17次

    原创:愈路小组 | 查看原文

    文 | 大T宫颈CA患者

    在一个学霸的世界里,100分和99分的差别就是:第一名和无名。

    在一个完美主义强迫症患者的世界里,不能拿到100分意味着:焦虑、焦虑、焦虑——我到底哪里做错了?

    如果把生病前和生病后,作为人生的分水岭,我学会了四个字“放过自己”,再加一句话“学会和自己和平相处”。

    其实,在朋友圈的鸡汤里,一直不缺这样的劝诫,但终究只有当生死之问真正浮现时,特别是在一个你尚以为自己还年轻,还要奋力奔跑的时间,我才真正彻底地疼过,而后轻轻放下

    这是一个心结,就在几年前,我的孩子呱呱坠地,因为带孩子随之而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新手妈妈都懂得,喂奶、起夜、感冒发烧、长牙、习惯养成),与家中老人育儿理念不合,以及如何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平衡,每天都处在一地鸡毛的困窘之中,“什么才是最好的,最合理的”这样的灵魂拷问盘旋在脑中,如紧箍咒密不透风,以至于需要日夜服用抗焦虑的药物方不至于走到进一步的溃败中。

    2018年3月底,结束第35次也是最后一次放疗,我照例绕着小区遛弯,看着春天吐出的新蕾,阳光打在身上有点暖。就是这种感觉,我又开始在意四季流转,那个窗帘被拉开了,那个把我的心囚禁在阴暗角落中很久的窗帘被拉开了。假如明天我不会死去,为什么不在今天开开心心沿着正常的生活轨迹去生活呢

    治疗癌症,顺带治好了我的焦虑症,啧啧啧。

    PART I

    病人李开复

    不过,今天不是把我自己炖成一锅鸡汤,而是和正在病中或者在康复路上的朋友们分享一本书,李开复的《向死而生——我修的死亡学分》。

    -图片来自网络-

    李开复,华人世界里一个响亮的名字,你可以叫他微软、google中国的李开复、创新工场老板李开复或者青年导师李开复,不过可能连李开复自己也没想到在他五十多岁的年龄突然成为了滤泡性淋巴癌四期患者李开复。

    如果说,乔布斯乔帮主治疗癌症的历程并不是学霸们所依从的榜样,另一位学霸李开复则在《向死而生》一书里更“接地气”地诠释了一个病人所需要做的一些事情。

    尽管我觉得这本书有一半可以称之为李开复自传或者李开复感谢名单,但仍不能遮掩干货内容对普通患者实用主义的光芒。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开复接受了台湾郑慧正医生推荐的八十分健康管理法则,亲测这是容易执行并坚持下去的方法。

    睡好

    吃好

    运动好

    减压好轻松

    我几乎是每天半夜睡一会儿就爬起来收邮件、处理公事,然后再回到床上睡一会儿,到了清晨五点又必然自动惊醒,眼睛一睁看到5:00这个数字,简直跟恐怖片一样。

    --摘自《向死而生》李开复

    人生病后,就会触发“记忆回放机”去梳理自己到底曾经如何虐待了自己的健康,李开复也不例外。长期高度的工作压力或许是他生病的诱因,但治疗之后,如何才能不踏入“昨天的河流”中去,每个个体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答案

    李开复在“健康 我对自己的承诺”一节拿出了这样一张表格:

    但为什么说是80分?而不是100分呢?

    按照书中郑医生的解释就是:影响健康的几个因素(饮食、睡眠、运动、减压)交互作用,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环境条件,找出自己的可行之处或困难之处,调整互补:爱吃美食,就用运动去平衡;运动不足、睡眠不好,就给心情减压,吃些清净饮食调节身心。以此类推,弹性掌握,轻松自在。

    或许,每个病人在接待来访的亲友时,最经常被叮嘱的就是“你要好好休息”、“卧床静养”、“要多吃点,多补充点营养”。不过,如果步步小心过头,难免有所偏废,活力不足,恢复缓慢;另一方面,如果陷入一种完美主义的倾向里,事事要强,力求100分,又会进入另外一个纠结的恶性循环之中。

    八十分刚好,不多也不少

    此外,李开复在书中也推荐了一些保持养成良好睡眠习惯的方法,自己动手做果蔬汁的食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

    PART II

    天才也会乱烧香 

    我们还是相信科学就好

    我读这本书的第二个感慨是:原来天才生了病,也会乱烧香。

    1998年就凭借设计的一款语音识别系统(套句今天的俗语就是AI吧),被《商业周刊》评为最重要科学创新奖得主的李开复,在被确诊为淋巴癌四期,体内有26个肿瘤时,也曾奋力“自救”,以一己之身当起了“五花八门的另类疗法”的小白鼠,这种勇气有点不忍直视。

    死马当活马医。我赶紧抓了好几服药,乖乖在家煎药、吃药。有一天,主治医师唐医生看过我的各项检查报告后,不经意地问了一句:“你是不是还在吃其他营养品或是中草药?”

    “怎么了?”我还犹豫着要不要主动提出来跟医生讨论。

    “目前还没看到什么,不过,李先生,我一定要提醒你,因为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有很多无法测知的成分,为了让整个治疗过程在可检测、控制的状态下进行,我强烈建议你在治疗期间不要服用中药。” 他的态度温和,可是语气强硬,跟他平时不太一样。

    --摘自《向死而生》李开复

    除了自己找名医抓药,李开复先后尝试了能量疗法、肌肉测试、葛森疗法,个个都是“脑洞大开,骨骼清奇”,其中能量疗法得出的结论是“不接地气”,请李先生使用一种特殊的床单,床单接上电线,然后拉一根长长的线插进窗外的土里,吸收地气。我想问,这是电热毯升级大法吗?

    当然, 我并无意想看李先生的笑话,反而是多了一种亲近的感觉。在疾病面前,人人平等,看到一个“下凡”的科学家和我们放开了分享自己不科学的求医经历,是不是有点邻家大叔的赶脚?

    当然,李开复毕竟是科学家,他真正治愈的原因也是因为他回归科学的勇气。他说,尽管很多疗法都声称可以治疗癌症,但因为缺乏可信的数据,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时候,大家还是选择相信主流医学,他也是如此。

    我深深相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时至今日能仍聆听李开复站在三尺演讲台上和大众侃侃而谈人工智能最根本的原因。

    插一句题外话,前一段有一本很火的书《原则》,美国桥水基金的创始人达里奥写的,关于投资、生活、工作的原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你能做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决定问谁,确保他们是可信之人,对情况全面了解

    这个人或这群人不是声称治好了邻居ABCD的神医甲,也不是替你去了血光之灾的神婆乙,我觉得是站在正规医疗系统和无数临床数据肩膀上的好医生。无论是确诊、治疗和康复阶段的复查,相信靠谱的医生,是我们患者所能做到的

    PART III

    我们缺失的死亡教育 

    珍惜和爱的人相处的美好时刻

    看着母亲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我不禁想,这次生了大病,终于可以安安静静地待在家里陪伴母亲好几个月,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因祸得福。

    --摘自《向死而生》李开复

    李开复和母亲在一起  -图片来自网络-

    《向死而生》触动我的第三个理由是,它教我要学会珍惜和所爱的人相处的每个时刻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不缺与死亡相关的哲学,比如“好死不如赖活着”、“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或存蝼蚁之顽志,或轰轰烈烈英雄就义,没有中间地带。其实,我们教育所缺失的那一环是:如何教你我这样的凡人平静地走向生命的终点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这样一段话,说癌症是向死亡告别的最好方式,在知道的最后有限时间里,可以读读自己喜欢的书,听听喜欢听的歌,从容不迫地和挚爱的人们告别,而后有尊严地等待最后时刻的降临。

    而我想说的是科学和医学这么发达,创造治愈癌症晚期患者的奇迹都不在少数,更不说那些早期患者治好了以后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去了。

    生死未知,唯有过程是自己可以把握的

    2018大年初二

    2018年大年初二,爸爸生日,虽然我刚出院不久、体力不支,仍全家人游朝阳公园,微信步数记载3000余步,艰难而幸福的3000余步。

    2018 4月中旬

    2018年4月中旬,结束治疗回老家给外婆过96岁生日,途中遇千岛湖,宿两日,在湖光山色中与父母、孩子、老公一起斗地主,笑声闹声一片。

    2018 7月末

    2018年7月末,恢复上班在即,和孩子约好了一起去普吉岛游玩五日,风大浪大不能乘船出海,在沙滩上堆堆城堡,挖挖小螃蟹也是乐事一桩。

    凡此种种,用人脑硬盘存起来......

    我,终于从那个懒得下楼和儿子一起玩,不耐烦和父母好好坐下吃顿晚餐的我,变成一个升级版本的我了,不完美但更可爱,哈哈哈。

    作者

    大T:宫颈癌早期患者,会说中英法三门语言的老编辑,假装自己懂科学的文科生。

    联系我们

    e-mail:yulu921@126.com

    微博:_愈路_

    知乎:愈路

    简书:愈路

    声明

    欢迎转发朋友圈。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请后台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前行不孤独,互助有愈路

    HELP&LOVE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向死而生》读书笔记 | 关于康复的四个80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cd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