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晨,看到一则台湾的王婉谕女士向教育主管部门建言语言称谓改革的消息,引起大家热议。
据她说,看了几个被调整过后的词句,其中她觉得“很棒”的是,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等,原先在辞典中,都是“对妈妈的父母亲”的称谓,调整过后加注了“今亦称祖父、祖母、阿公、阿嬷”;祖父祖母也不只是“父亲的父母亲”,也同样也能是“母亲的父母亲”。
称呼“外公、外婆”是大多数南方地区语言表达,称呼“姥爷、姥姥”大多数是北方地区语言表达称呼。当然还有叫“阿公、阿婆”的,少数民族的称谓还有自己民族的文化或语言表达称呼。
王婉谕认为,台湾“教育部”的辞典中主动向孩子们说明了,不论是爸爸的爸妈,还是妈妈的爸妈,如今都可以不用再有内外之分,都是阿公、阿嬷、祖父、祖母了。
亲情关系称谓,是生活中的民族基因传承下来的,硬是要统一和归类为一个称谓,真是有些矫情无趣和无聊。
记得小时候,我和母亲到姥姥家,刚进院门口,母亲就让我大声叫“姥姥、姥爷,告诉我来了!”
眼看姥爷、姥姥喜笑颜开的迎出来,姥姥抱着我,亲着我。姥爷摩挲着我小脑袋瓜,亲热的不得了。
这是亲情满满的回忆和挂怀于心。但是按照台湾这位女士的建言,四位老人同时在场,如果都改为“祖父、祖母”或都称谓“爷爷、奶奶”。乱不乱?可想而知了。
实际上在我们心目中的姥姥、姥爷或外公、外婆,美好的回忆更多的是亲近和温暖情怀。还有姥姥家的味道和怀恋。
即使称为外公、外婆,不但不见外,更有生活中的美与陪伴温馨。中国人天性里爷爷奶奶疼孙子孙女,外公外婆疼外孙子孙女也是骨肉相连,血浓于水的基因使然。
毫无歧视感和违和感,这是民族语言丰富多彩的生活表达与体现。
当年台湾传过来的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让我们体会到优美的音乐旋律,外婆的身影和牵着我的小手,定格画面成为嵌入骨髓的美好时光。显然不能改为《外祖母的澎湖湾》也不能改为《奶奶的澎湖湾》,改成《姥姥的澎湖湾》,外婆不是北方地区,勉强点。
语言不能虚伪和呆板,不能无事生非制造噱头,刷存在感。让美好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更多,才是文化认同和共识。
这则台湾孤岛无聊的新闻,如今倒是让我怀恋那首《外婆的澎湖湾》美妙醉心旋律来,记得是一位叫叶佳修作词作曲,潘安邦演唱,美的让我怀恋过去的青春学生时代的羞涩与青苹果乐园。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幻想……”
校园的情怀,青春流逝,爱已随风。不知不觉又回到记忆中的姥姥家的风景,小桥、水塘、柳树和糖果,姥姥、姥爷慈祥的笑容,永远是甜蜜和快乐的记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