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的教育故事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作者: 雍罡 | 来源:发表于2019-10-13 19:00 被阅读0次

            根据“国培计划 (2019)”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高级研修项目的安排,受学校委派,于2019年9月14日凌晨两点坐上了南下的火车,经过21个多小时的车程,于15日凌晨1:00到达参加培训地点——云南师范大学。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由于15日8:30开始报道,凌晨1:00到8:30这段时间的住宿需要自理,项目安排的专家公寓的住宿费又超过了单位报销的标准,只能在学校旁边的如家酒店入住。

            15日早上九点左右离开如家酒店来到向往已久的云南师范大学报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师大威严的大门。

      沿着师大的主街道往里走,看到靠左手的“❤”型雕塑和苍劲有力的“云南师大”几个字,突然一种温馨涌上心头。

            借助手机导航功能,终于找到了住宿地点——一号专家公寓楼,看着“专家公寓”几个字,突然有一种惊慌失措的感觉,这是我能住的吗?

    报道结束后,趁着培训还没开始,带着对美丽云南的向往,和三个甘肃的同学一起去了民族村,感受了民族村的美景和云南各少数民族风情。

    16日上午,我们在云南师范大学田家炳楼205召开了开班仪式,学校校长和学院领导、项目负责人、班主任出席了开班仪式,对本次培训项目做了说明和要求。

    随后,各级领导和来自全国14个省市的49名学员在田家炳楼前合影留念。

    16日下午,培训正式开始。首先,由我们培训班的教学班主任李红梅老师,从习总在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谈起,进一步明确了我们要立德树人的目标。

            李老师从考研率谈到创新精神的培养,感慨机器越来越像人,学校应如何变革?

            李老师用UMU现场调查实验教学情况,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强调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李老师用《熔化与凝固》教学情况分析,循循善诱,引发了大家的热烈讨论,激发了大家智慧的火花。

            李老师用丰富的实际研究成果,给大家呈现了一顿丰富的盛宴。

            李老师用她的亲身参赛经历,证明了优秀是一种素养,优秀是脚踏实地。 3个小时,李老师证明,当物理老师,是很好玩儿的,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只有有创新能力的老师,才能教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9月17日上午, 胡展明老师不辞辛劳,用近6个小时的时间,从“听课反省促提升,评课感悟共成长”和“知能并重寻方法,教学相长谋发展”两个方,给我们破解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难题。

            胡老师多次强调教学工作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不能偏离教学和课改的方向。

          以下是胡老师课堂精髓摘录:

            “知足常乐,助人为乐,自得其乐。”

            “每一个人在单位都是一根草,但在家里都是一根顶梁的柱。”

            “做最好的准备,想最坏的打算。”

            “每一次机会,都是最后一次机会。”

            “心中装满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走自己的路,也要让别人有路可走!”

            “想把全班孩子的优点都聚于自己孩子的身上,是不妥的!”

            “以生为本,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强施于人。”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一天的时间,过得很快,通过聆听胡老师的讲座,对胡老师满满单位都是崇拜,课后和胡老师合影留念、加微信,通过微信交流,进一步明白了胡老师是一个热情、乐于助人的人,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中午休息时间,抽空参观了国立西南联大校区旧址,了解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为新中国的成立、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做出的努力和牺牲,他们的精神和胆识、为人民服务的情怀,让我肃然起敬,使我更加懂得了珍惜来自不易的幸福生活。

    下午培训结束后,小组组织活动,去了翠湖公园游玩,同学们一路各种POS拍照,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一天的忙碌和疲倦突然烟消云散。

    18日上午,本次培训项目的总设计师的彭朝阳博士,为我们做了题为《初中物理疑难问题案例分析》的讲座。

            彭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目前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度不足——思维渗透不够——没有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

            彭博士问题意识很强,喜欢问问题,而且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会引发大家思考和表达的欲望,激发大家思维的火花。

            彭博士以预设以及现场引发的典型案例,把“最近发展区”、“建构主义”、“杜威学习理论”、“余文森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完整学习”、“核心素养”、“共变法”、“演绎推理”、“学习金字塔”、“有效教学”等理论诠释得深入浅出。证明了没有理论支撑,根本没有方向,没有依据。当我们看到一个做法,要去想理由是什么?依据是什么?理论是什么?只知道怎么做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只是表面的热闹!

          通过彭老师的课程,我深切的感受到,教书育人不可分,立德树人两不离,要培育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常常问自己:我的课结束后,还有剩下的东西吗?有带得走的东西吗?有可再生的东西吗?

            课堂上,老师要有风度、有温度、有深度,学生要口常开、手常动、脑常用、眼常亮。这样的课,才会有笑声——轻松,有惊叹声——激情,有质疑声——思考。

    9月18日下午,昆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任康叔老师为我们做了题为《如何上好一节课》的讲座,他结合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教材,从明确教学要求、理清知识的逻辑关系、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分析可以进行哪些方面的能力培养、确定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准备、如何引入新课、知识如何应用等方面,诠释了“如何上好一节课”。

            任老师结合自己多年参与中考命题的经验,告诉我们,教书要教活,只会背答案的学生是不会考试的,因为考试的“题目比较灵活”,考题在年年在“原创”,因此教学也要有“原创”。

            任老师强调,该做实验的一定要做实验,甚至把文字变成实验让学生体验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9月19日全天,秉承“格物创新,知行合一”,拥有科学追求精神的赵力红老师,用了6个多小时,从改进实验装置攻克疑难实验、实验加工理解物理知识、增加观察实践领悟科学方法、拓展生活体检增强实践意识、妙引传统文化渗透课程思政、融合信息技术提高演示效果、巧设演示方法激发科学兴趣、丰富课程资源建设学科教室等八个方面就行讲解展示,打开了大家的实验创新思路。

            晶体的熔化与凝固,赵老师用了4种办法,甚至用到了低熔点的金属镓。荼的熔化和凝固,亲自实验,根据数字手绘图象。他对科学的追求精神,让我佩服。

            赵老师带来了好多宝贝。电子传感器温度计,半导体制冷片,通过红线和热辐射形成温差发电,令人惊叹不已;随着温度变色的水杯,让大家耳目一新;一条简简单单的橡皮筋,完美解释了热传递和做功的异曲同工;覆杯实验加孔加烟抽气让学生的认识崩;两块板,解决了初中生走进物理的问题;一根弹簧,解决声音的传播、声速以及声音是否会相互影响的问题;一根铝棒,就可以研究发声问题;可乐瓶、易拉罐、3D打印材料、马踏飞燕、瓷壶、公道杯、木牛流马、传感器、光盘、气球、手机、夹式显微镜、发光二级管、杯具等都可以是实验器材。

            物理即生活,生活即物理。满足学生是老师的天职!令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彻底崩溃并接受全新的理念是老师的主要任务!

            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让课堂更加精彩,可以让学生建立牢固的物理模型,也可以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同时,可以提升老师的品味、展现老师的才华。

         

    很荣幸课后和偶像合影留念。

    学习之余和同伴们到校园周边放松放松,感觉也挺不错哦!

    9月20上午,我们来到昆明十中,观摩了张世成老师教授的《让灯泡亮起来》一课。

            我参与了作为教育大家的一堂平实的,真实的课,也是我一直追求的常态课。

          他的课堂围绕着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这堂课。

            一、教什么?(为什么?)

            启蒙——把学生带进电学的殿堂,不是教教材,而是教“课程标准”。

            二、怎么教?

            1.循循善诱人

            2.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补课——引入。

            电路——PPT上画线。

            连线——直播。

            短路——电流的人生目标是负极(用电器对电流有阻碍)。

            电路图——是诗,是爱,有情感流露。

            三、学到了什么?

            动手——实验。

            动口——读、讲,都是表达。

            动脑——交流。

            四、我们还需要什么?

            知识爆炸,日新月异,教育要+“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

            真正的做到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教育的痕迹。

       

    9月20日下午, “证据物理”教学创始人张世成老师,结合上午的课堂,为我们做了《让因材施教有据可依》的讲座,张老师非常注重“证据”,他的 “前测”是为了探明难点,实施精准施策、精准教学,“后测”是为了可评价、可观测,在真实的问题中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张老师对学生足够尊重,“带领孩子处理好黎明的第一缕阳光,把发现阳光的权利交给孩子”是为教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张老师对《课程标准》足够尊重,研究《课程标准》覆盖小学、初中和高中。

            张老师的《“证据物理”的十年》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多:

            教育无小事,不能培养金质的利己主义者。

            知识是精神发育的一粒种子。

            落实物理核心素养的抓手是科学探究。

            猜想是最具有挑战性的,有一种猜想叫不猜想。

            要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认知冲突是培育学生兴趣的源泉,是引发课堂惊叹的源泉,是学生科学思维和模型建构的源泉,是撬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源泉,是触及心灵的尖峰时刻。

            教学,是一门闭嘴的艺术。

            “以最谦逊和敬畏的心在外在世界做好匠人,而内在世界寻求开悟。”

            今天的学习,让我对物理老师有了新的定位,我不是教物理的,是教会学生学物理的,是培育学生科学思维和模型建构能力的工匠!

    讲座结束后,我们带着无比的崇拜之情,和张老师在田家炳楼前合影留念。

    21日上午, 玉环县教育局教研室物理教研员郑青岳为我们做了《为促进学生的理解而教》的讲座,他以“理解是什么?你不问我,我还知道,你若问我,我就茫然。”开篇,

    “前概念”——一个研究了116年还有人乐此不疲的课题,喜欢思考永恒的话题。《为促进学生的理解而教》对郑老师本人有意义,对我们大家也有意义。17万关于“理解”的文字,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潜心拜读。

            “俯大仰小——虎大羊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换向器的电动机照样转动,只能让学生茫然;感应电流装置哪些部分是电源,不关注前概念不好理解;水的冷却,没有规律是简单的信念支撑和内推,难以理解;准确寻找卫生间,是建构主义在帮助我们理解;射向地球的太阳光究竟能否看成平行光,不认识自己的无知,无法深入理解;灌输的方式教理解只对少数学生有效,要注意误区(我的学生很差,只能跟他们讲);地球的形状,需要知识的关联性帮助学理解;滑轮的实质,需要知识的迁移性帮助学生理解;“做”与理解有着密切关系;科学学习理解的证据……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退而不休的郑青岳老师用不断追问精神点燃大家思维的火花。

            “能自知”,很重要。承认自己的无知,在浮躁的环境中沉下来,静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求得灵魂的安宁,思考人生的得失,成就教书的匠人。

    9月21日下午,郑老师为我们做了关于《初中物理疑难问题解析》的讲座。他说:“我讲的东西,一定是有深入研究的!”

            郑老师用6个小时证明了这句话的份量。同时,解答了我们心中多年遗留的诸多问题。

            郑老师的追问精神,让我想起了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作为老师,我们要 注重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

            有触动,有感动,还要有行动。

            我永远记住:“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和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的学识浅薄。”

       

    整整的三十个疑难问题及分析,说实话我的大脑已经不听指挥了,深刻的感受到,在初中物理教学方面,我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白。

    一天充实的学习之后,跟着小组的脚步,来到了大观楼公园,一边和同学们交流白天所学,一边享受美景,漫步黄昏时光,无比轻松,身心得到了放松。体验到了大城市人工作之余的悠闲和惬意。

    同学们像学的着了魔一样,每见一个景观,都想着是不是和物理学相关,每拍一张照片,都思考着能不能作为教学的资源。

    9月22日全天,昆明市西山区第一中学的的牛景云老师为我们做了《初中物理疑难问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的讲座。

            从教40年的牛云景老师,作为一个物理人、实在人、有脾气的人,用丰富的长期的一线实战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分享了《初中物理疑难问题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牛老师的“奋战”论(教书就是与学生“奋战”:靠奋斗创造幸福生活,靠战斗教育好学生),“两条腿”论(教学策略和习题研究“两条腿”走路才能教好学生,“一条腿”走路,必将“死”得很难看)都令大家耳目一新。

            牛老师对《课程标准》中5个半需要“理解”和11个要求“认识”的知识点,如数家珍。牛老师的“课例研究”,处处渗透着《课程标准》,让他站稳了讲台。

            牛老师持续使用“教学尝试”探索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其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对科学的充分尊重。

            牛老师对初中物理教材版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令人佩服。

            牛老师坚持每月至少一次亲自到工作室学员所在学校开展示范教学,令人敬佩。

            牛老师给学生当学生,尊重学生答案并开展深度分析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牛老师坦言,对自己曾经有过的教学错误,遇到学生时可以给他(她)道歉,其气度令人敬仰。

            牛老师批评“缺少边界意识”的现象,认为不要和数学老师“抢饭碗”,与项目式学习理念有所不同,引发了大家的热议。牛老师对“物理观念”的质疑和追问,醍醐灌顶。争论,可以让我们离真理越来越近。能有幸在一次培训中听到不同的声音,是我们的荣幸。

            牛老师说:“初中物理老师,不但要为学生学习初中物理负责,还要为学生的成长负责。”

            其实,不但是物理老师,所学科的老师都一样,都是在“立德树人”,都应该为学生的成长负责。

         

         

         

         

    9月23日全天,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许帮正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初中物理探究教学研究》和《指向物理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

    他从新课程改革谈起,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了课改的走向。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引导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科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上好每一堂课。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

            许老师从“十一五”——学生科学探究行为的评价研究,到“十二五”——初中物理“行为课堂”的构建,再到“十三五”——指向核心素养的单元设计,一路研究,适时落实国家课改精神。

          许老师通过名师工作室,10次开展主题研修活动,聚合团队力量突破区域限制。

            6个小时,许老师的经历和研究成果分享,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许老师的问题——“教学改革历经多年,课堂教学的追求始终未变,怎样交给学生有用的东西?”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

            许老师认为,载体接近物理原理的程度,决定了载体的高度。为了提高载体的高度,我们有必要去研读牛顿的《光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等著。

            许老师说: “课,只要认真,做什么都好。”

            许老师说: “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本身不会把它正确的用途交给我们。初中物理的学习离不开实验探究,在实验探究中进行学习,就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知识的正确用途。”

            许老师说:“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真正支撑教育的正是诸如这样的一群人,他们朴实无华,甚至默默无闻,但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也正是他们所在的岗位——课堂,而有价值的教育研究也必须是面对他们的学生,使学生获得有用的知识。在这里,每个人都很重要,包括老师和学生。”

    9月24日上午,尹红老师,用一个乒乓球,拉开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序幕。

            尹老师分享的“教师二次发展理论”说明,仅有20%的老师才会去争取二次发展的机会(第一次成长主要是靠经验,第二次成长主要靠理论学习),值得我们深思。

            尹老师分享的《礼记•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意味深长。

            尹老师用分组讨论的做法,激起了大家思维的火花、表达的欲望。并把讨论延续到了微信群,突破了教研的时空限制。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教研方向。

            下午,任康叔老师用密度、电阻、大气压、牛顿第一定律、等大量的实际教学案例和课堂实录,结合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谁在走”、“知识割裂,不善于寻找知识间内在的有机联系”、“教学的重心是放在如何教会学生记住知识,而不是帮助学生去理解知识”四个方面破解了初中物理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9月25日上午,理论研究与一线教学相辅相成的正高级教师董振帮,从何谓高端备课、为何而教、怎样落实、高端备课的两个特点、“力学”高端备课的“五个一”等方面给大家分享了《基于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高端备课——以初中物理力学部分为例》。

            董老师从“大家认为好上,但上不好的课”为突破点,实践“高端备课”。

            托里拆利实验,德国进口的伐门,开口改为密封,云贵高原上60㎝的实验结果,“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荣获金奖,成功申请专利,引领老师看到努力的方向,令人叹服。

            菫老师的问题——为何教?(为考而教——知识本位,为教而教——学科本位,为学而教——学生本位)发人深省。

            董老师规范的黑板现场作图和超越物理学科本位的定位(怎样描述力),体现了严谨的学风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董老师引用别人的观点必注明出处,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董老师用最简单的方法,教学生思维,“大道至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值得学习。

            孔夫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很多时候,我们大多是以善为师,不善则一笑而过。然而,“不善”是真的吗?“学然后知不足”——需要深入研究才能真正确定为“不善”,然后“择其善者而改之”。“带着批评的眼光,而不是否定的眼光”——心存敬畏,我们身边都是高人。

            董老师说:“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知识,而是学会思维方式。真正的教学民主,是要学生享受思维的过程。真正的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教聪明。真正好的教育,首先是传递知识,然后传递学科魅力,最后传递个人人格”。

         

       

    9月25日下午,化学专科毕业的杨建昆老师,从1992年的困惑开始思考、想办法,一路走来,成长为教育硕士副校长。

            杨老师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了20年内课后不留书面作业保持良好教学效果,一直在创造奇迹,源于他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

            杨老师说:“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是最大的解放。”

            杨老师的专业成长之路,感动着我。他的工作之路,激励着我。杨老师说:“我不是跑得最快的,但我一直在跑……”令人动容。“生命不止,追求不断。”优秀,是一种素养!

            奥巴马说:“当学生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决定他们是否成功的因素不是他们的肤色和家庭收入,而是站在教室前的教师。”

          所谓高效课堂,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27年以来,杨老师一直在坚持自己的高效课堂实现方式完成了“破茧成蝶”,而我,也许缺少那样的执着与坚持。

       

    出于对杨老师的敬佩和崇拜,课后特意和杨老师合影留念,因为我不经意的一句话:“照片有点不清晰”。让杨老师在田家炳楼前冒雨等我重新合影,让我感受到了大人物的格局和人格魅力。

    也正因为如此,杨老师觉得和我非常投缘,特意约我,带我逛昆明古城,一路上即当导游又给我拍照,还请我吃正宗的过桥米线,说实在的,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米线,从杨老师身上学到了好多好多,不仅是教学方法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格局和人格魅力。

    9月26日, 有着丰富校长经历的正高级三级岗教师杨勇诚,用课堂和专题讲座诠释着一句话——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上午,我们走进了美丽的昆十中实验校区,行走在充满文化底蕴的校园,感受着校园文化的熏陶,来自江苏的杨老师用项目化学习改造课堂、回归课堂,令课堂充满激情,让设计处处见精巧、处处现精致,给大家呈现了教学的另一种范式,为初中物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下午,有20余年“项目式学习”研究经验的杨校长给大家分享了何谓项目学习、项目学习的教学流程、开发学习项目的途径、项目学习的五项教学策略、项目学习的教学课例和项目学习的实践成效。

            杨校长说:“我负责教学的宽度,负责把课上得有趣!”

            杨老师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幽默风趣的口头语言、恰到好处的音调和响度变化、激情满怀的率性表演,赢得了大家发至肺腑的笑声和掌声。

            杨校长让新任教师至少坐在教室里当一天的学生,其做法意味深长(我在重新当学生的15天里,有所体会)。

            杨校长用密度、透镜、欧姆定律等案例,完整诠释了项目式学习如何开展。

            杨校长的项目式学习研究成果分享,如一场及时雨,为开展项目式学习研究指明了方向。期待杨校长更多的项目式学习研究大作不断问世,以便大家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向杨校长学习。

            杨校长还告诫大家,教育不可“移植”,学习不是简单的复制,关键在于思维的碰撞。

            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9月27日,按照项目的安排,由班主任李红梅老师带我们去了有名中国第一水电站的石龙坝水电站参观考察,通过讲解员的讲解和参观,我真正的理解了什么是工匠精神,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古人的智慧、以及对待工作的精神让我明白了今后在工作中应该如何发扬工匠精神。

    尤其是这台工作了一百多年依然在为人民发电的西门子发电机,让我明白了好的机器还要看谁在用、谁在管理,也深切的体验到了我国从古到今的管理水平。

      9月28日,昆明十中的张盛老师,结合28年的教育教学经历和多次荣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宝贵经验,给我们分享了《浅析初中物理八年级疑难问题的有效教学研究》和《浅析初中物理效率教学疑难问题有效教学研究》。

            张老师分享了《快与慢》、《熔化和凝固》、眼睛和眼镜、密度等疑难教学案例,体现了其教学研究的广度。

            张老师集合团队力量开展“光学实验改进及创新”课题研究,体现了其教学研究的深度。

            张老师通过幻灯片、黑板演示等方法,呈现凸透镜成像的叠加效果,应用“大数据”思维,精准分析透镜成像情况,令人耳目一新。

            张老师研究水透镜,持续数年时间,试用20余种安全套制作“水透镜”的效果,试过在“水透镜”中充酒精、糖水、透明胶体等材料的效果,体现了追求科学的精神。

            张老师坦言初中物理教学的寸步难行——部分学生语文不行、数学不行,连白纸都不如——纸都不是。

            落实“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任重而远。

         

         

         

    9月29日上午,本次培训班的班主任、总设计师彭朝阳教授为我们围绕《基于功的概念建立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做了讲座,跟学院之间互动交流,探讨功的概念教学甚至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概念教学该如何教才有效。

            9月16以来,有幸走进云南师范大学,聆听国家级名师、专家们的精彩讲座,我收获满满。他们高超的专业水平、严谨的科学态度、坚持不懈追求科学的精神,引领着我更加热爱真理,使我对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重新的认识。

          感谢国培,感谢云南师范大学,感谢专家、教授们,感谢教体局和我校的领导们,学习,我一直在路上,教学,我一直在改革中。再见了昆明!再见了云南师大!再见了老师们!再见了同学们!下一阶段培训时,我们再见!

    在这举国同庆的日子里,希望自己不负时光,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践行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做好学生人生旅途中的领路人,让我离我的的中国梦更进一步。

    15天的学习研讨中,充满欢笑,让学习在这里真正发生,我体验了由教师身份像学生身份的转变,感受到了作学生不易,也有几次我差点拍案而起,因为我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们的能力和水平都佩服的同时,对个别学员的师德有点怀疑。培训,是让我们在教学中更好的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里面的立德是指老师要有高尚的师德,通过老师高尚的师德和扎实学识潜移默化的树学生的人。但是这两天我看到我们能力极高的部分学员,在专家讲座时,随意打断专家的讲话,或者在专家讲解时在下面窃窃私语,影响其他学员认真听讲,或者没有征的专家的同意就发表言论,甚至质问专家,极不礼貌。可能是个别学员角色还没有转变过来,我个人觉得我们到这里来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提高,不是展现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水平的,所以我们要尽快转变角色,像我们的学生一样谦虚的听取专家们的讲解,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在上课,学生在下面胡乱讲话,不守课堂纪律,我们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老师没让我们讨论或者发言,那我们私下讨论或者发言是不是噪声呢?如果我们的学生看到我们是这样听课的,他们会不会模仿?这是最好的“立德树人”吧!希望在下一阶段的培训中,我们都潜心学习,不要成为噪声的声源,影响他人听课甚至影响专家授课的心情和进程。

    短暂充实的学习结束了,但是带给我的思考和启发才刚刚开始,专家们教授的内容和思想值得我用余生去感悟践行,争取做一位有温度的老师,踏踏实实的在自己的岗位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帮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培”——专业成长的阶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hk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