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两个多月,终于在今天早上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心里有些沉重。前面的内容有让人难过的地方,有很多压抑的场景,比如钱诗人被捕后放回来的惨状,但我一次次忍住了眼泪,但最后的这一刻,我却没有忍住。
妞子死了,死在胜利的前一刻,死在她固执地不愿意吃“共和面”裹腹,而宁肯饿着,到最后强忍着吃了一口而犯了阑尾炎死去,我忍不住哭了,老舍真残忍。可是,有多少人能为她的死悲伤呢?她是那么小那么微不足道的人,就是祁家人,也要努力去忘却悲伤,就是老舍,也没有写她很多。我也懂老舍的心思,以一个妞子的死,告诉我们,这样的小孩在那8年不知死掉了多少,都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想起Beyond《AMANI》那首歌中唱的:“是控诉战争到最后伤痛是儿童”。就像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放开了,成年人可以抵抗,甚至比感冒症状还轻,可是孩子呢?最受伤害的都是孩子,充满着希望的纯真的孩子。
有些感性了,可能是我刚喂完孩子就看到了这样的结局,看着在熟睡中的孩子,我会拼尽所有去爱护保护的孩子,难以想象,如果有一天我要失去他会有多痛。
说回书中。题目是《四世同堂》,祁老人一心想要保住的四世同堂,最后,他唯一的儿子死了,无能的孙子死了,疼爱的妞子死了,还好小顺儿活着,最后老三也回来了,还带回了可能成为他孙媳妇的高第,他努力置办的想要传世的宅子,也许可以一直传下去了。可是谁又能知道以后的日子是怎样的呢?结尾那句:“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的在摇曳,起风了。”起风了,这风究竟会带来什么,谁也不知道。
这部作品写了那八年北平一个叫小羊圈的胡同里的事。时间很长,胡同里的人很多,发生的事情也很多,老舍有意把时间的进程做了调整。在一开始北平被占领时,时间过得很慢很慢,慢到一天也要分成早中晚来写,因为那个时候的艰难是一点点呈现出来的,生活的变化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都在发生着,而到了后期,特别是发了粮票领“共和面”后,生活的艰难一成不变,已经不能比现在更苦难了,一年又一年,就这么熬着。当然有可能是老舍写到后面不想写了,就草草结尾。
书中的人物很多,我只写几个或者一些代表人物。
如果要给这本书定一个主角,我觉得是祁瑞宣,老舍很深入地写了瑞宣在不同阶段的心理,从而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瑞宣是让人喜爱不起来的,反而会有些憎恶,有些瞧不起,而他却是那个时候大多数中国人或者说北平人的写照。书中反复说,北平人不敢造反,体现在瑞宣身上,就是不敢反抗又不愿同流合污,于是就很别扭,这别扭中也体现了人性的复杂。瑞宣劝老三出走,而他却要留下来,说他需要想办法养活这一大家子人,可是父亲受辱跳河自杀了,他没能救得了;老二陷入歧途,他没能劝阻他,而放任他自食恶果;妞子饿死了,是他无能的体现,就连长顺都能找到办法让自己的孩子出生且长得还不错,瑞宣却眼睁睁看着妞子饿肚子。富善先生救他,用的是“中国人的办法”,而让他免了受刑,当富善先生被抓,他却扭扭捏捏地说:我没有办法,而并没有付诸什么行动。最后,他在瑞全和钱诗人的劝说下做了一点“好”事,去教学生,去激起学生的反抗意识,去写文章,暗地里办报刊杂志。如果没有给他安排这样的事情,当胜利的消息传来,我想他会羞愧得无地自容。
书中最佩服的人无疑是钱诗人。他以风烛残年的身躯去受了日本人非人的折磨,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克服一切困苦去抗争,去激发更多抗争的火苗,劝说更多的人离开北平去大后方。他在北平内部做着一切可能的斗争,瑞全则在北平外深入到抗战最紧密的地方。前面两部并没有太多的笔墨写瑞全,甚至那个时候的瑞全还有着一些学生气,一些坏习惯,他出走了却不知生死。到第三部快要胜利时出现,韬光养晦后,有了严密的组织,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以迎接胜利的到来。
而其他一些汉奸,如瑞丰,冠家,蓝东阳,坏到骨子里,便只剩下坏,他们一出现便让人咬牙切齿。他们坏得没有底线,甘愿向敌人贡献一切,包括灵魂,做尽了伤天害理的事而不知悔过。当然,坏人的结局都是很悲惨的,被活埋的冠晓荷,被关疯了直至死在一片肮脏中的大赤包……
读完之后有个感觉,只有瑞宣是真实的,钱诗人和瑞全,以及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瑞丰、冠家等,都太过于虚幻,好的只有好,坏的只有坏,好的总能从困境中走出,如有神助,坏的却连一点点最基本的良知也没有,哪怕做了那么一两件小小的善事呢。
(共读这么多期第一次写了类似读后感或心得体会,还有很多读的时候的所思所感,然跨度太长而没法一一写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