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最近闲在家里,却感觉莫名的疲劳,并非多忙,却觉得心累,手头上的事情各种阻滞,难以推进,焦虑于事无补,想放松一些又无法释怀,又花了两周读了一部疲劳的小说《生死疲劳》。并非小说不好看,只是实在太长,又是用微信读书看的,陆陆续续全部加起来读了17个多小时,眼睛的确也有点累。
也许不该抱怨小说太长,据说莫言只用了四十三天就写完这本四十三万字的小说,可见他的确是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语言技巧,行文架构很是熟练,虽然数量不能决定一切,但是能够在短短时间码出那么多字来,必然是超出一般人的水平了。
故事从刚解放讲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物倒不是太多,却比较鲜明,这归功于莫言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明确的褒贬手法,从他的刻画用词很明显的看出作者对各色人物的好恶,特别是前面写驴和牛的部分,每个人物一出场,其实都有一副面具,主人公还稍许有些复杂性,那些配角真的一出场,看他对人物的各种刻画就知道这个人物的立场和善恶,格局的高下。
开头看到故事的发起于一个被枪毙的大地主投胎转世,其实就想放弃了,因为不喜欢这类题材,也不喜欢这种传统朴素的,恫吓式的道德教育,但还是硬着头皮读下去了,直到读完他第一次投胎的那头驴走完一生,大概是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十几年吧,竟被它的伤痕累累,与主人的深情厚谊感动得一塌糊涂。
作者按照投胎顺序,一个接一个写了驴、牛、猪、狗、猴,顺着时间推演下去,把人物在不同时代的命运一一交代了个遍,看完之后,其实还是对驴和牛印象最为深刻,因为这两个动物把动物的情谊刻画得实在太感人至深了,可谓活得意义非凡,死得轰轰烈烈。这两个部分算是追着看完的,可是从猪开始,时代变迁,过去久远,动物慢慢就只成了一个视角,窥视着人类的各种悲欢,当初的西门闹再也无法参与人们的生活了。也许是读着疲劳了,后面的部分读得越来越拖拉,兴趣也没有开头那么大了。
读罢掩卷一想,这本书作者到底想讲什么,是讲时代的反复,还是讲民众的折腾?是讲几十年来中国农村的变迁,还是讲永远不变的人性?是讲时代的洪流塑造了懵懂的民众,还是讲个别人顽固的坚持有时就失去了意义?是讲有时动物比人有情,还是讲投生为人有多不容易?好像都有点,又好像不全是,这么长的故事,以我的记忆力,大概不久就会忘了里面大多数的情节,但也许无意留下的细节,不经意在某个时候就又咋摸出味儿来了。
小说里对动物的描写还是可圈可点的,莫言对动物神态,动作,脾性的描写,很难不相信他真的饲养过,或者观察过那些动物,或许乡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有机会每天跟它们互动,对那些家畜的熟知早就融在骨子里,进而对于有乡村成长经历的人又多了一份羡慕。想我小时只养过老家人抓来的兔子和母鸡,把它们关在阳台的笼子里喂食,对于那些大一些的家畜,牛,羊,猪之类的,却只敢远观而不敢亵玩。
累则累矣,终于又回顾了那样一个年代,那么一段历史,莫言写故事的确娴熟,语言风格独特,看看对学习写故事还是有一定的裨益的吧,在电子书的书架上又放了一本《蛙》,改天有空缓解了疲劳,再来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