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每天写1000字
收起你的玻璃心 职场需要“钝感力”

收起你的玻璃心 职场需要“钝感力”

作者: 子小要加油 | 来源:发表于2018-06-01 16:32 被阅读96次

01 年轻时不妨迟钝点

前不久,闺蜜小白向我抱怨“忍无可忍!我要辞职!”

小白是个95后,像绝大多数的年轻女孩一样,做事认真,但是脸皮很薄,这不被老板稍微批评了两句,就忍不住眼泪汪汪,打起了辞职的念头。

说实话,我特理解小白的心情。就像无数如今看起来非常恩爱的夫妻,一生中都会有100次想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掐死对方的冲动。身处职场,我们也难免有1000次想要辞职的念头和500次想要掐死老板的冲动。

问题是:辞职之前,我做好充分准备了吗?我能确保下一份工作,薪水比现在高吗?我能保证,下一次就不会冲动辞职了吗?

辞职不可怕,可怕的是还没来得及积累任何有益的经验,就过早“跳槽”,浪费了自己的机会成本,降低了自己的“潜在价值”。

360创始人周鸿祎不止一次这样告诫年轻人:“人在年轻的时候,还是应该迟钝点,让自己的心变得粗糙点,能够承受各种锻炼和痛苦。你可以选择在年轻的时候肆意妄为,但如果没有趁年轻打下一片基础,凭什么在中国这样一个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CPI越来越高的地方生存下去?”

没错,职场,需要收起你的玻璃心,来点“钝感力”。

02 钝感力是人际关系最重要的能力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在人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钝感力。”

“钝感力”是由渡边淳一首次提出的,可直译为“迟钝的力量”在渡边淳一看来,一个人谨小慎微,凡事看得过重的自寻烦恼的时代,应该宣告终结。无论是受到上司批评、与同事意见不合,还是发生家庭矛盾,都不要因为一些小事而郁郁寡欢,而应该以积极开朗、从容淡定的态度对待生活。

他在书中举了S医生的例子。作为主任医生的首席助理,S医生因为在主任医生做手术时离得最近,所以挨训也最多,但S医生对批评责骂却不以为意。令人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位只会在挨骂时说“是呀是呀”的S医生,若干年后,却成长为医疗部手术技术最高超的医生,甚至当上了一所大医院的院长。

因为,这位看似对批评“迟钝”的S医生,实际上根本就没有把这些“伤人的话”放到心里去,而是抓紧利用这近距离观察的宝贵机会,就近观看和学习主任教授做手术,悄悄提升自己的技能。

马克·鲍尔莱所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9%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S医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选择了“钝感”,坦然看淡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快之事,不但巧妙融合了与主任医生的关系,还默默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本领,提升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03 钝感力 也是一种佛系心态

尼采说:“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钝感力是一种免于受伤、不被负面情绪驾驭的力量。在某种意义上,钝感力与当下青年流行的“佛系心态”不谋而合。

去年,朋友圈流行起一股“旅行青蛙”的热风,“旅行青蛙”最大的特点,就是出不出门、什么时候出门、什么时候回来,全都是随机的。如果你知道你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有时候确实无能为力,那么不妨钝感一点,云淡风轻。

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投资界的股神巴菲特,就是这样一个“钝感”的典型。在他看来,“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早晨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无论股票在短期内是涨是跌,巴菲特都不会天天盯着大盘研究什么K线,而是选择长期持有,等来投资的春天,从而获得巨大的财富回报。

晚清十大重臣曾国藩成功的秘诀,也是因为“钝感”。相传曾国藩小时候背书,连躲在屋梁上的贼都记住了,曾国藩还没记住;他考秀才,也是考了七次才考中。正因为资质并非聪敏,所以他反而学的更扎实,是真正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了。后来在打仗中,他同样选择了“钝感”,倡导结硬寨、打硬仗,反而创造了“以天下之至拙胜天下之至巧”的神话。

杨绛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从容。”钝感力,正是我们在面对命运波澜时,保持内心平静必需的能力。

04 钝感力让我们更强大

海明威说:“生活总让我们遍体鳞伤,到最后那些柔软的地方会成为最强壮的地方。”

职场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就像小白在工作中遇到不快一样,更多的时候,我们不但要面对上司的责骂,还要面对来自竞争对手的挑衅和来自自我的否定。

拥有“钝感力”,并不是说,我们只要单纯选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好,而是说,

学会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建立全面防御系统,不被外界干扰,能够坚持做自己,面对困难不妥协,不气馁,不断累积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

在职场中有种人属于“跳蚤人格”,是指职场新人在需要不断闯关的各种挑战面前,往往被最初的几次失败打倒,最终被自设的所谓“心理高度”所束缚,失去了蹦跳的力量和勇气。这个术语起源于一个实验,跳蚤再蹦跳过程中由于遇到玻璃盖,不得不一次次降低自身蹦跳的高度,最后当把盖子拿掉之时,跳蚤也丧失了基本的弹跳意愿和能力。

“跳蚤人格”型职场人之所以失败,关键原因就在于过于“敏感”,不懂得适时“迟钝”,为自己后天发展积累力量。好比初到央视的董卿,因为原先积累的光环通通为“零”,再加上央视人才济济,采取“末位淘汰制”,董卿也曾一度失眠和焦虑,董卿后来成功的关键,正在于她学会了“钝感”,不要太在意观众的评价,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目光,所以她可以一次次突破自我,最终“化茧成蝶”。

05 如何拥有钝感力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说过一句话: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钝感力完全可以依靠后天培养而得。关键就在于,我们什么时候觉醒,解锁潜藏在身体中的“钝感力”。身处职场,不妨让自己做到这几点:

学会过滤: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过滤理论,该理论的要点,就是来自外界的大量信息中只有少量能通过瓶颈,其他大量无用的信息都被过滤掉。很多时候,我们接受到的批评、评价都是无用的信息,我们要“钝感”一点,学会过滤,只给自己攫取有用的、关键的信息。

学会认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亨·奥斯汀说:“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我们活在这个世上,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方面比我们强,但每一个人也都有可能在某方面不如我们。我们必须要学会正确的看待自己,对不足的地方,不断补足短板;对优势的地方,不断强化特长,让自己扬长避短。

学会坚持:“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真正具备“钝感力”的人,除了“不为所动”,最关键的是拥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无论外界发生了什么,都能保持内心的定力,坦然面对得失,坚持自己前行的方向,不断突破自己的心灵舒适区,挖掘自己的潜能。

职场如战场,绝非儿戏。身处职场,我们必须不断培养自己的钝感力,才能在职场中走得更稳、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作者简介:奕默,坐标杭州,都市白领,业余为自媒体签约作者。

相关文章

  • 收起你的玻璃心 职场需要“钝感力”

    01 年轻时不妨迟钝点 前不久,闺蜜小白向我抱怨“忍无可忍!我要辞职!” 小白是个95后,像绝大多数的年轻女孩一样...

  • 分享篇2:及早“治疗”职场玻璃心!

    及早“治疗”职场玻璃心! 1、人生下半场,拼的是钝感力。所谓钝感力,就是迟钝的力量,即在人际交往和工作关系中,我们...

  • 把你的玻璃心打造成钻石|《钝感力》推荐

    把你的玻璃心打磨成钻石 ----------《钝感力》读后感 “对眼前的事情钝感一点,不要什...

  • 顿挫感培养

    拥有钝感力么?有什么经验,这个话题的缘起是因为最近看到了一篇关于描写玻璃心的文章,意思是职场不需要玻璃心,应该增强...

  • 钝感力

    钝感力——迟钝的感知能力 玻璃心,过度敏感,好像是一个不被接受的职场心里,因为你要是拥有,你就会比别人活的累,适当...

  • 职场需要钝感力

    周一早上,领导就开会,说了一下马上年底了,活会很多,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我们瞬间就有了黑云压城的感觉,心理堵得慌。...

  • Day30微写作《钝感力》,丢掉玻璃心,保持钝感力,提高成功的概

    今日阅读《钝感力》,丢掉玻璃心,保持钝感力,提高成功的概率 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是,建立自己的价值评判系统,丢掉玻璃...

  • 玻璃心与钝感力

    玻璃心与钝感力 -----读渡边淳一《钝感力》随想 小仵的天空 前天,连续两年上课都很准时的南校帅哥晓峰,因为发烧...

  • 收起你的玻璃心——渡边淳一《钝感力》

    我们身处职场,社会,常常会被别人的情绪、言语、行为左右,陷入到焦虑和恐慌中。 小A是新来的同事,刚毕业的小女孩,对...

  • 生活需要钝感力

    “钝感力"之词来源于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书目,刚获钝感力之词,忽然间顿悟:生活需要钝感力。 逼仄的生存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收起你的玻璃心 职场需要“钝感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sk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