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玄一山人《道德经》解读专辑
玄一山人解读《道德经》第一章(1-1)

玄一山人解读《道德经》第一章(1-1)

作者: 玄一山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16:10 被阅读22次

    玄一山人解读《道德经》第一章

    玄一山人-道德经

    至今为止;不管网络上还是市面上出版的“道德经”解读都是不完整、不连贯、不接地气、无实践性的“道德经”解读版本。这误导了很多大众读者。

    “道”的博大想阐述的基本清晰,字少了是不可能的。这个软件最多5000字,而我的解读将近一万多字,所以各位请按序列逐段阅读。

    目前已解读到第十章了。后面的章节均在2-3千字,所以可以在这里原文发布。

    道德经解读中、很多词汇、成语、是本人原创、但都通俗易懂。

    看完《玄一》的解读、你将会对大道有初步的理解。

    老 子: 「道德 經」:第 一 章

                    (1-1)

    原文

    道可 道 , 非 常 道 。 名 可 名 , 非 常 名 。

    无名 天 地 之 始 ﹔ 有 名 万 物 之 母 。

    故常 无 , 欲 以 观 其 妙 ﹔ 常 有 , 欲 以 观 其 徼 。

    此两 者 , 同 出 而 异 名 , 同 谓 之 玄 。

    玄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修正/断句

    道. 可道也,非常道也。

    名. 可名也,非常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 有欲,以观其徼 。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

    关键字

    道:第一个(道)为道之恒道、其性为;无无有有。

    名:第一个(名)为道之恒名、其性为;无名之名。

    妙:妙衍无穷、无限无极。

    徼:边际界限、有限有极。

    大道总述

    小道万物众生、中道天地阴阳、大道浩瀚轩宇。亦可小道处世为人、中道修身齐家、大道治国平天。形而上,形而下,皆在道中。

    大家好,我是玄一。欢迎收看“道德经”解读,我们共同学习老子智慧。


    学习道德经

    那么接下来我们学习“道德经”。学习道德经、我们首先要了解整体“道”的概念。

    道.可道也

    第一个(道)为道之恒道、其性为;有有无无。这个“道”和整个道德经里很多地方的“道”不同、这是唯一不生不死的大道本体。它无所生、也无所死、它源于自然而然恒久存在。任何其他衍化出的“道”的变化都不影响“本道”任何性质。它是无生无死、无无生、无无死的;这是区别于任何的、其他任何衍化下的有名或者无名的、由阴阳二气所化生的“有无相生”的“道”的道。

    也就是说;除“本道”道体以外的任何的其他的一切“道”、一切事物、一切运作原理都具备“阴阳”两极、两面、两元性的。而道之“本道”、道体是绝对一元论存在状态、是永久恒长、有有、有无、无无有有的存在。

    “无无”是指;如果无的话、还有一个无的存在、无的存在即是有限的无。而无无是指、连无都无的不存在了、这种状态为“无无”状。

    “有有”是指;如果有的话、只能证明有、是有限的有。而“有有”是指;有的里面还有有、是无限有、这种状态为“有有”状。

    “可道也”这个可道也、是指;即是“无无有有”的道也是可以说的道、而不是普遍学者、解读者所说的不可说、不能说、说不了、不可描述

    的道。如果道不可描述也不可说、那还干嘛用来传世弘扬、又怎么能惠及众生呢?不是自欺自人?不是难以自圆其说吗?

    无无有有的“道”是完全可以说的清楚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章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以及;第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后、又在第二十五章的最后一句经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明确告诉了人们“道”是完全可以说的清楚的。

    第一个说明“道”可以说的清楚是第一章“道.可道也”、如果不可说、不能说、说不了、就不会是“可道也”、而是“不可道也”、或者“可道”而没有“也”。

    即便是;“可道”而没有“也”、也不能说明“道”是不可说、不能说、说不了的、因为如果不可说的话、前面就不可能会有“可”字的出现。

    而“也”字;是助词和副词、而助词在前、副词在后、在道德经第一章里完全是助词作用体现的。这足以充分证明了“道”是可以说的、能说的、说的了的。

    整个“道德经”的逻辑推理模式一直都是自问自答、提出问题、然后质疑、再进行回答的模式而进行的、这也是区别于任何西方哲学、乃至世界所有哲学的地方。是一个完整的、完全的、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哲学体系系统理论。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看懂、不建议去传道、建议好好学习学习再说。

    通过“道德经”八十一章的全经解读;你发现、后面所有的经文的描述、都在不同角度的解读第一章的内容;即“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而反过来再从第一章开始、第一句就告诉我们“恒道”是可以说的道、而后面的“非恒道也”是在说“恒道”之后的、道的非“恒性”。是运作与事物之上后的、变幻莫测的道。这个“道”不是恒道、故而“非恒道也”。

    所以很多人在没有贯通整个道德经就来解读老子智慧、这样的解读就会出现曲解。都认为老子都不知道“道”从何来、只是“强字之曰道”。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我们就来说一下大道的整体表现形式和特点

    第一个是:大道循环观

    那么,什么是大道循环观呢?大道循环观的定义是、“有无相生、生老病死、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我们可以想一下,这个浩瀚宇宙在“大道”的催生下越来越大,大到极致、整个生命的进程也会走到生命的极致、会越来越深,越来越老、走到越来越远的时候、又会重新返回来、大到极致的时候它也会返回来。这个就是“大道”循环往复的自然机制;它如环无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第二是:大道自然观

    催生宇宙万物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于上帝、而是“道”。那么很多人会说“道法自然”、是不是“道”还要受到宇宙规律或者上帝的支配?显然不是。这样以来就很轻易的破除了迷信的神造万物论。

    所谓的“道法自然”、这个自然不是指自然万物,也不是说大道之外还有一个自然、而这个自然是大道遵从它道体内部的自然而然的规律力量来运行的。这种力量来自于阴阳二气的冲合撞击而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法自然”大道自然、自然而然的概念、并非任何人格化的上帝所能主宰和左右的。所以它的伟大之处就是、破除了一切上帝,破除了人们一切迷信的对象。

    第三是:大道全息观

    老子的“道德经”语言是非常的精炼深邃的、是无可替代的。浩瀚精深的“道德经”内涵构成了大道的全息观。

    包括宇宙的起源、政治治理、圣人之道、艺术,军事、修身修真、数学原理,国家之间的博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度都能从“道德经”智慧宝库里汲取到源源不断的、无限的营养能量。

    第四是:大道修真观

    大道的修真观是讲、先立天道、再立人道。人是小宇宙、是宇宙压缩的自然。当人遵从“大道”自然规律时、报以无欲清净状态时、在虚极的清净中就会冲气为和、五脏六腑的元气自然会五气朝元。炼精化气之后、会三花聚顶、修得大道真元、通晓宇宙奥秘。

    故而、天道、圣人之道、大道贯穿人道、整个全息观就建立起来了、无比恢弘大气,无比博大精深。庄子曰:老子、古之博大真人哉。


    通过学习“道德经”,要达到几个目的

    第一个:最简单的先从文字上理解大道的玄奥之处。制约物欲横流社会的浮躁、不断的向外博取钱财贪欲、不断的追寻各种名益奢取、和膨胀的自大个人主义、让自己从无尽烦恼之中解脱出来。

    第二:我们通过学习“道德经”内容来反观自己、来加强天地之道,圣人之道的教化修养、来加强我们的品格培养和阴德培育。

    第三:我们要让身体进入到实修静坐再到内丹内功。从渐修到顿悟之后,进入到“修之其身、其德乃真”大道之门。这样可以返老还童、延年益寿、留住青春,减少疾病的折磨和痛苦。

    第四:我们学习老子“道德经”的目的是要大机大用。运用“道德经”中的阴阳观、自然观,大道创生观、大道的往复循环、大道的王道思想、来解析西方现存的矛盾和问题。包括伊斯兰文明、基督教文明、印度教文明等、他们的源代码基因的缺陷是什么?中国文化在重返世界文明中心的时候、“危”和“机”在什么地方?

    第五:我们把“道德经”“易经”“儒学”融合起来、以博大的“道德经”内涵和华夏文化的精神融通绑定之后、那么东方这条巨龙就会活灵活现。我们需要八十一节课、八十一章时长来深入学习和分享。

    第六:在深入学习之后、我们要知道“老子”的大道思想源自哪里?因为“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叫、言有宗…我们每一个华夏民族的后裔都在守护和传承华夏昆仑文明、每个人都要自觉的、自返大道的中级故乡和源头。


    道.可道也、非恒道

    可以认识的“道”、和可以叫名字的“道”。非恒道、是道的阶段性称呼。“

    道”作为客观规律而创生万物、无生无死,无形无相、无大无小。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涵盖一切,在内容上包容一切,。是独一不改的宇宙自然之道。

    “道”是宇宙万物内在的一种自然生命力。这个世界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道”是变化莫测的、其以、顺其自然而然的内在变化而运行。

    “道”是宇宙万物最终的本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消亡转化的根本规律、同时又内化于万物之中。庄子曰、“道”在那里?“道”在瓦片之中、在枇谷之中。“道”无处不在、“道”是一种内在自我而自然运行状态。“道”是宇宙万物最佳呈现状态,是万物发展最理想的境界。“道”排斥一切“神造论”或者、“上帝”造物论。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第一个“名”为道之恒名、其性为;无物之名。

    无物有名、无物无名、无名有物、无物有名、物名名物、名物物名、物物名名、名名物物。

    这个“名”和整个道德经里很多地方的“名”不同、这是唯一不生不死的大道本体之“名”。它无所生、也无所死、它源于“道”的自然而然恒久存在。任何其他衍化出的“名”的变化都不影响其本道的恒“名”。

    它是无物有名、有名无物、物物名名、名名物物的存在;这是区别于任何的、由阴阳二气所化生的“天地万物”以及其衍化下的有名或者无名的“名”的名。

    也就是说;除本道“名”以外的任何的其他的一切“名”、包括;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八卦之下所产生的“名”都不是“恒名”。这个“名”和“道”是一个道理、可参考上面的“道.可道也”对应“名.可名也”。

    “可名也”是什么?名是宇宙万物命名的代号概念。“名”是可以用来称呼,用来叫的“名”、是暂时阶段性存在的“名”。随着时空转变,要不断去观察它的本质,去发现它、去认知它。

    “非恒名也”是对万事万物的认知归结于定名,但通过时代更替、时空变换、认知会发生变化,名也会发生变化。就是说,“非恒名”不是恒定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比如“中国”、周朝以前不叫中国、后来因为地理位置原因称谓中国。中国、即中央,中心的意思。中国只是个名字、只是一个地里方位属性。那么除了“名”之外、它的文化属性,天道属性呢?以及它的宇宙使命感是什么?“道德经”会诠释这些博大深邃的内容、让我们去认识大道和名。随着世代更替和时空转换、这些内涵和根本的基因是需要我们点滴的去守护和传承下去的。所以要透过名字看本质、否则就只是一个名字而已、还是非恒名、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于它的“名象”。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和"有"是两种状态:

    无,的状态是什么都没有,无宇宙、无天地、一切都没有的状态。

    宇宙天地是从无到有的开始:

    “有”是存在状态,“存在”的这种状态是相对与"无",的、不能单一拿出来说,"存在"。

    所有的东西都具备的一种状态,只要能“名之”的就是"存在"的东西。所以“存在”是万物的一种属性状态,这种状态就是万物之“母”,抽象的想成万物之母就是“已经存在”的状态。

    就是说“存在”是一切的开始,万物要先"存在"才可“名”的。

    另外、一切都来自于“无”。无是“道”的本源状态。那么会有人问,无中何以生有?这看上去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是,站在“道”角度就回答这个问题就非常简单。老子的“道德经”是这样回答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即是宇宙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

    那么会有人问“道”从何来?“道”的状态用图形来表示的话、它是一个圆圈、圆圈里是空白的、没有可视之物。在这个无形无相、无大无小,无色无味、无生无死的为“道”。而这个圆圈里面有“无无有有”圆圈、依次循环。在无无有有的状态下产生了“混沌无极”。那么我们就知道了“道”是来自“道”本身的、它本身就是存在的。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道法自然”的意思和结果。“大道”从大道中来、冲合生成了混元之物、此时的状态为“一”、即“无极”状态。

    “二”是什么状态?二是“混沌无极”之气交合之后所产生的“太极两仪”状态。太极两仪即“阴阳二气”。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交合而成。

    “三”是什么状态?三是由阴阳二气浑然天成之后的宇宙万物总和。阴阳二气演化为“天地人”、“春夏秋冬”四象、五行八卦等多元、多维度空间和事物。

    “四象”状态是;建立在“天地人”三元的基础上展开的万事万物衍化。

    大道创生了宇宙万物之后,万物依旧遵循“道”的阴阳五行规律、轨迹在运行。

    所以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真有信、宇宙大千万物的本质就是这样。

    然、站在“道德经”道家修行的角度来阐释话,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子”在修真的状态中、在窈窈冥冥的大道之中发现了物体的“本源”。而这个本源它具备了四种东西、“相、精、物、信”四元素。也是由这四元素浑然而成的。

    故而:它是无物之物、无形之象。宇宙万物,任何物体当中都有许多精细微妙的“元气”存在、经过无数次的重组交合构成 了可观的物质世界。而万物万事都是以“有无相生”的机制存在的。

    那么,我们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比如统一场理论,宇宙论、测不准理论、相对论、量子波粒二重像理论等等…都可以用“大道”的角度去深度探索和解析。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常无欲,以观其妙”这是看待事物的一种空虚状态。以无欲和有欲看待同一件事物得到的答案是不同的。而两种看待方法都有不同的意义存在。而无欲看待事物得到的是其“妙”。正所谓妙不可言、这种“妙”是需要空无的心境去看待事物才会出现的镜像。其“妙”可有可无、可大可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夷希微,微妙玄通。“妙”能无中生有、有中去无。这是以“道”的境界观察事物的结果。故而:无欲观、以显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看待事物的另一种心态,或者说角度。任何事物,一旦“有”,一旦“名之”,即有了极限。

    这是以有欲看待事物的心态。有欲、观察事物的结果是局限的、其、大而有形,小而有状、大有其外,小有其内的事物形态。

    当你欲望升起时,你是可以通过观察受到它的、感受它的局限,感受它的升起,消亡。所以知道它的边界,如何被触发,如何发挥作用,同时、人的认知范围也被这些边界束缚了。故而:“形而上谓之道,形而下谓之器”

    我们站在更高角度来看待“有欲”和“无欲”。当人们处于一种无欲状态下时,我们就能感受到“道德经”的虚极和博大。因此“道德经”有着超凡脱俗的风尚、这是任何哲学,宗教经书无法做到的。

    当人们在修真、修行,修为,全然的,静虚的,完整的本元状态下就会出现三个高度和谐的状态。即“身与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高层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他是非常奥妙深邃的、幽远极致的境界。所以体现出什么?体现出“妙”。“妙”是无法彻底用语言去诉说的。是一种心身,心神、气魂的、高度的、超越感知的状态。

    所以老子所讲之“道”、并不是从知识到知识、不是用大脑意识的功能、更不是佛法所说的“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而是用“心”的功能、一种直觉和灵感相统一的功能体现。

    佛法所说的是、把“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打碎之后,进入到一种无意识状态、就这个都已经非常困难了、更别说直接用心驱动的感知功能,那是难于登天。只有修真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心的功能才能被驱动和发挥出来。

    我们用世俗的物质来看待“妙”的具体体现。自古至今,那些流传千古的艺术作品也好、思想理论也好、科技发明也好、都是在一定的“妙”状态下发现并创造奇迹的。

    庄子说、“真人”认识“道”的方法就是通过修炼,进入超常的状态。庄子在“大宗师”说,老子是怎么发现“道”的玄妙的?他说、老子把自己的心游于万物之初、是自己的精神脱离肉体、进入到宇宙开始的时候发现了“道”的存在。所以说,这个“道”是常人难以认识的道、故而为“非常道”。就是要在无为虚极的状态中才能达到这个境界。

    接下里我们以“道德经”来看待“老子”。很多人对老子的看法是,老子不是无求无欲的吗?无求无欲就是什么都不用干了,坐吃等死,或者被饿死。事实上是这样吗?那是因为太多人看不懂“道德经”,而对老子大道的误解。这里的“欲”、它不是“欲求不满”的“欲”。是破除了“私心私利”之后的大道之“欲”。

    比如说:我们在大道的事业上执着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一种“欲”。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是一种“欲”。再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军事、科学,可控核聚变、天眼的建设、同信卫星的升空、五倍音速的无人机、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的共建、最先进的航空母舰、以及黑洞的探索发现、这都是“欲”。但它是自然而欲、是造福家庭,造福社会,造福人类,造福世界的平衡之欲。故而、无为而治、自然而治、顺其自然、无为,无所为、无所不为。

    这里的“欲”,它不是“欲求不满”的“欲”。是破除了“私心私利”之后的大道之“欲”。比如说,我们在大道的事业上执着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是一种“欲”。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是一种“欲”。再比如说;我们今天的军事、科学,可控核聚变、天眼的建设、卫星的升空、五倍音速的无人机、亚投行建设,一带一路的共建、最先进的航空母舰、以及黑洞的探索发现、这都是“欲”。但它是自然而欲、是造福家庭,造福社会,造福人类,造福世界的平衡之欲。故而、无为而治、自然而治、顺其自然、无为,无所为、无所不为。


    玄一山人-道德经

    本段为(1-1)

    请续看(1-2)

    作品受版权保护、转载注明处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玄一山人解读《道德经》第一章(1-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ui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