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影评 | 《摔跤吧!爸爸》:传承的奔流

影评 | 《摔跤吧!爸爸》:传承的奔流

作者: 古宁的古德毛宁 | 来源:发表于2017-05-18 00:05 被阅读48次

    应着景儿,去看了《摔跤吧!爸爸》。

    隐约听说不少人的关注重点放在了“爸爸究竟该不该逼女儿进行魔鬼训练”这件事儿上,豆瓣上有一篇为此片正名的文章被评论的如火如荼。虽然焦点被放在这里可能并非片方的初衷,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东西新旧碰撞的前沿阵地,有这样的讨论实属正常。就像当妈没有标准答案一样,当爹又何尝会有呢?

    不过,我也想赶赶热点,聊聊其中与父女关系、新旧关系有关的种种细节,算是给各位望子成龙期待再创“老爹神话”的家长们一点参考。

    虎父无犬子,不是谁都有条件对女儿进行魔鬼训练

    最初,吉塔姐妹不过是一对平凡的姐妹花。如果不是因为把几个男生打的鼻青脸肿,被告上门来,她们大约不会有机会成为冠军。这个摔跤的天赋,当然是遗传自老爹这位印度摔跤国手。

    但除了DNA,老爹还为这姐妹俩创造了一系列条件,她们的魔鬼训练才不至于只是昙花一现。

    老爹在当地应该算德高望重。哥哥和妻子都对他言听计从,为他的计划让路甚至助力:哥哥把亲儿子献出来当陪练,妻子连吃素的家风都保持不了也认了。不止如此,他的威名已经远播到外乡。第一次带姐妹俩参加正式比赛,虽遭拒绝,但工作人员也坦陈,我们尊敬您。如果不是这样的威望作为基础,训练女孩子成为摔跤运动员的计划恐怕早被淹没在当地人的唾沫星子里了。

    老爹并非有勇无谋。带女儿们参加摔跤比赛,工作人员不给报名还冷嘲热讽,老爹拎起他的衣领子差点老拳相向。这种“不服比划比划”的台词多次出现在电影里。在闭塞落后的小聚落里,解决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往往就是耀武扬威。但老爹在该低眉顺眼的时候也一样能忍得住。不管是跟体育局官员申请经费还是跟国家队教练暗中角力,老爹有再多不满甚至不忿,从来不跟他们正面对抗。没有这样的情商,能在复杂的印度社会里混出自己的道道,还为两个女儿撑起离经叛道的一片天地吗?

    多英明的决策,都有副作用

    电影里塑造了一个无能猥琐只会背后下绊子的教练形象,把吉塔参加国际大赛的多次失利归咎于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小人。为什么要把教练拍成这样?窃以为,主要是为了淡化甚至回避吉塔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想必在父权仍然高高在上的印度社会,这个矛盾的呈现仍是需要谨慎包装的。

    新旧教练之间的策略和技术差异对于运动员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关键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吉塔对这种差异的处理。如果她愿意,完全可以尝试兼收并蓄,或者,至少不要将教练所代表的新方法与父亲所代表的老风格完全对立起来,并且那样旗帜鲜明的抛弃父亲的一切。

    这个蓄起了长发、喝起了啤酒,甚至拒绝接父亲电话的吉塔,是不是似曾相识?在中国,似乎每个上大学,尤其是上重点大学的孩子,也都在大一大二有过类似的经历:困鸟入林,终于可以不用听你们唠叨了!还妄图再用一根电话线绑住我?做梦!

    那些毅然的扬弃、公然的鄙夷背后,估计也会有一点点对当年的强迫和高压的反抗成分在吧。父亲逼着两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姑娘剃去了头发,姐妹俩低着头匆匆行走在乡间的薄暮里,不敢面对周遭射来的奇异眼神,那时候,她们的心里难道真的一点恨意都没有吗?

    想起我曾读过的一篇文章,介绍波兰音乐世家的成员Izabela Wagner花了10年时间,跟踪访谈90位小提琴手后写成的一本调查报告《音乐神童加工厂》。其中提到,一位在大学任教的小提琴手跟Izabela说,世界顶级的独奏教师,都会面临一个共同问题:每十个独奏学生中,一个企图自杀、一个陷入疯癫、两个酗酒成瘾、两个将小提琴扔出窗外后摔门而出,三个学生将以小提琴手为职业,也许会有一个幸运儿最终成为独奏家。

    这也许是严苛而狭窄的专业训练的另外一个面向,在如今资源丰富选择多样的中国,也许更加不容忽视。

    依赖-反叛-和解,新旧交替的主旋律从未改变

    从吉塔进入体育学院开始,电影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到老爹被无良的教练关进地下室,错失指导女儿决赛的机会,终于进入了高潮。这种一波三折最终破茧而出的讲故事方式,其实老套规整的很,但我一点都不觉得无聊。阿米尔汗精彩的演绎是一方面:在地下室里来回踱步的他,突然听到印度国歌响起时眼含热泪的场景,实在动人;另一方面,这个老套的结构里承载的,实实在在是人类至今颠扑不破的规律,每一代人,都会为之动容。

    姐妹俩从不谙世事的少女到叱咤风云的全国冠军,她们的成长和成就自然与老爹的呕心沥血密不可分,就像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很长一段时间里,子女一直仰着脸看着父母,眼神中满是崇敬。

    当羽翼渐丰,独立的号角已经奏响,种种矛盾便得以呈现,曾经受到过的伤害(怎么可能没有任何伤害呢?),也从心田深处被一一挖掘出来。这个时候,子女需要用反叛来证明自己已经可以成熟与独立。这一切当然不只发生在青春期,不然我们这些三十大几的男男女女不会在一堂又一堂的“清理”课上痛哭流涕。

    当一切终于再次归于平静——也许是折腾够了,也许是真看透了——子女终于明白,依赖也罢,反叛也罢,其实都意味着期待,期待背后是无法自足的现实。再怎么相爱,再怎么相杀,父母归父母,自己的路还得自己走。在那个时刻,他们终于可以真的站起来,与父母握手言和。

    千百万年来,人类新旧交替的主旋律,似乎一直就离不开这个调调。

    只是,一浪推一浪,不同的浪头,心境不同。

    如果十年前看这部电影,我大约会更关注吉塔的一言一行。但如今,我的视线一直离不开阿米尔汗扮演的老爹。

    听到教练呵斥自己的宝贝女儿时,背起行李缓缓离去的背影;接到吉塔电话,听女儿在那头泣不成声时蹙紧的眉头;在地下室里困兽犹斗,忽然听到印度国歌奏响时,眼中饱含的热泪……无不诉说着天下父母们心照不宣的心境。

    就像姐妹俩被老爹逼着跳入冰冷的河水一样,老爹也必须错过最重要的比赛。如果说,要给这部电影总结“中心思想”,那我的就是:从为人子女到为人父母,再不情愿,我们也要长大;再不情愿,我们也要放手。

    传承的奔流,永不停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影评 | 《摔跤吧!爸爸》:传承的奔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vj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