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心理大学生活
拖延症是一种不治之症:四个你不知道的秘密

拖延症是一种不治之症:四个你不知道的秘密

作者: 觉己 | 来源:发表于2017-07-15 13:04 被阅读0次

    你可能看了皮尔斯·斯蒂尔的《拖延症心理学》,也看过TED关于拖延症的幽默演讲,阅读过很多文章、做过很多计划,但你仍然被拖延症深深困扰着。为什么?因为这是一种不治之症。

    第一,如果你从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克服拖延症,你从一开始就输了;

    第二,拖延症不是推迟做某事,而是推迟做那件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第三,你说它是“拖延症”,不如换个角度,把它叫做“甜蜜症”。


    (一)不要企图克服拖延症;

    厘清一个概念:不治之症不等于绝症,比如类风湿,是长期陪伴我们的病痛,治不好,也死不了。

    很多人一直以为,对抗拖延症是正义的自己与邪恶的自己相对抗,又或者勤奋的自己与懒惰的自己相对抗。但残酷的是,和我之前写的【】一样,这是关于身体与灵魂的对抗,心智与本能的对抗。

    我们就像大自然批量生产的机器,对食物、刺激、性的渴望是我们的出场设定,传宗接代、趋利避害是我们的天性。与其和出场设定作斗争,不如好好研究使用说明。

    这些使用说明包括心理学、生物学、历史学等等不同学科中与你相关的部分。因此别以为那些无用之用真的无用,它们是提醒你,别在现有的经验中,以自己仅有的一点常识做单一的线性思考。跳脱出你的躯壳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这个族群。

    所以,拖延是不治之症,那些决定克服的傻子一开始就输了。


    (二)你可以尝试“延迟满足”,但别进入误区

    你一定听说过沃尔特·米歇尔在1968年做的那个著名实验:32名3-5岁的孩子面前都摆放着棉花糖,并被告知,他们可以立即吃掉棉花糖;但如果愿意再等15分钟左右再吃,将会获得另一块糖……这个实验中衍生出一个词,叫做“延迟满足”。包括后来陆续参加试验的孩子们在内,实验者发现,那些“延迟满足”能力较强的孩子青春期表现更出色、成绩更好,后来跟踪测试表明大脑前额叶更为发达活跃。

    于是这个故事被争相传颂,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更胜,甚至成为孩子教育的法宝——想方设法延迟孩子对于某物或某事的满足,并告诉他只要这样做就能在将来获得更大利益。然而其中忽略了几个严重的问题:

    第一,实验逻辑是,孩子的主动判断和选择可能决定了他长大后所获得的成就。实验并没有说明,只要在孩子3-5岁年龄段中,采用外部干预,就能训练出“延迟满足”能力。这仅仅是个观察测试,而不是方法论;

    第二,人的神经发育机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孩子的自控能力发展,实验中的孩子们完全基于自由主动的选择而非外部干预,也就是说,实验中的“延迟满足能力”来自于实验前孩子的培养,而这一培养过程显然不一定是由外部干预而成。扭曲的家庭教育却是进行直接地外部干预而期望达到效果;

    第三,假设某些孩子条件不错,平时生活中,每天都有糖果吃,而另一些孩子条件不好,很少或者从来都没有吃过糖果呢?平常易得到满足的孩子当然很难受到诱惑,而其他孩子则不一定了。把糖果换成其他条件也是一样。

    当然对于这个实验还有其他的疑点,我们把这种对孩子的实验衍生到青少年甚至成人身上来做推论:

    第一,首先“延迟满足”若得以发挥效用,在于主体完全自由主动的判断与选择,而非外物的强烈干扰。如果你有拖延症,不妨思考一下,你目前的境况是你的自主选择还是他人替你做了决定?不能自己做决定的人生是极其悲哀的。

    第二,有的小孩生活中常有糖果吃,有的小孩从没吃过糖果。你生活中有的人常能追剧、看电影,却在真正应该做事的时候控制住自己追剧或看电影的欲望,甚至包括游戏。而你的生活中若从未有过这些事物,一开始就是资源的不公平。所以这里你需要做的,不是告诉自己“忍一忍,别碰、别摸,因为未来还有更好的在等着你”,而是以理智的心态重新审视和适应眼前的新事物,让自己处变不惊。要有“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的豁达。相比理智享受生活的人,那些为了获取更大利益而抠搜克己、无视生活的人更加龌龊不堪。

    第三,在你的成人世界里,是谁告诉你延迟满足就一定会有收获?这并不是一条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假如你现在的生活不过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过得特别辛苦呢?就别扯什么延迟满足能获得更大收获,大概这样的生活根本不属于你,这不是你的主场。放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除了你自己,谁能够像那个实验一样,给你另一颗糖果的承诺?


    (三)提高你的时间意识

    这个世界上唯一公平的事情,也许就是每个人每天24小时。拖延症定义为“一直不去做那件你认为该做的事情”,但显然并不代表拖延症没有做事。拖延症在做什么呢?

    倒杯水、看个视频、刷会儿微博、打个电话、玩儿一局游戏……任何能够被放在“那件应该做的事”之前的事,你几乎都能做了个遍。相对于“你应该做的事”,其他所有的事在你看来都是如此轻松,所以你会不断把各种甜蜜的事情放在“那件事”之前,

    一天24小时,你可能会把其中大半都花费给相对甜蜜的事情;某个项目的期限也许是3天,其中的大半也花费在相对甜美的事情。所以我说,让我们换个角度,它不叫【拖延症】,它叫【甜蜜症】。

    既然我们没有把时间花费在应该做的事情上,事情当然不会朝向我们计划或期望的方向发展,所以这个时候,任何的抱怨、悲伤、难过、后悔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自作自受。

    所以,重新认识你所处的时间维度,重新去感受时间,你会觉得极其害怕:随着时间意识的愈加薄弱,拖延的症状就愈加严重,更严重者,可能变成一般所说的“废柴”。而且一旦沉溺并习惯其中,生活很难回归正轨。随之而来的就是抑郁、沮丧、仇恨等各种情绪。

    那么既然人天性趋利避害,那么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推迟做应该做的事情会让我们有危机感、愧疚感,我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去做呢?

    因为无知。


    (四)拖延最大的原因之一是无知;

    有人曾总结出成功者的一种特质,叫做“对不确定因素的确定”。简单来说,就是尽量去知道那些不知道的。

    假设有一天,在大脑植入芯片,你就马上能够知道这世界上所有的事情,记住,是所有的事情,你还会像现在这样拖延吗?当我用这个问题问周围朋友的时候,他们都说,当然不。很多时候拖延不就是因为做了大计划却不会知道从何开始吗?如果什么都知道,也就不会因为这方面的无知而拖延了。这是其一。

    其二,我们的无知不仅仅局限于认知上的无知,还有本能的局限性。遥不可及的未来在触手可及的当下面前,我们本能不由自主地选择当下。鲁文斯基也曾认为,我们对当下回报的强度记忆是有缺陷的:假如今天的工作推迟到明天,我们在明天会可能以同样的自我愉悦感将工作推迟到后天。

    对于本能的局限性,我们需要意识到它的存在,就像必须“我”这种产品的出厂设置特性一样;对于认知上的无知,你只能通过持续学习。换句话说,那些愿意主动学习的人,更容易不受拖延症的影响。


    最后,我在此所讨论的拖延症,是一般意义上的拖延症。如果你遇到的是哲学家们常见的问题,又喜欢胡思乱想,可以考虑其他方向,比如博弈理论家托马斯·谢林就曾说,执行计划和未能付诸行动的人并非同一个人,它属于“分裂的自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拖延症是一种不治之症:四个你不知道的秘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lwa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