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已发布了192期,《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已发布了48期……这两者我都紧追学习,并且每一期我都会重复学习好几遍,有的达到近10次的重复。为什么?
朋友当中,有不少人会说,这种碎片的学习无用,要学习还得看书,还得按传统的方式接受培训。更有甚者,会认为这种学习是假学习,对能力的提高是无用的。为什么?
3月份,一直在为优化升级已有的产品还是按新的想法去创造新产品而决择不定的时候,学习了《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关于成本的一期知识之后,我终于明白了从商业的角度应该领导团队先升级已有的产品。为什么?
连问三个为什么,在移动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时代,时间被充分的碎片化,随时随地获取的是碎片的知识与信息,只有深刻理解「碎片」与「碎片化」才能把新时代的技术与信息当工具为我所用。
1.核心概念:碎片与碎片化
碎片是指信息或者物体的存在形态,碎片化是指加工信息或者物体的思路。
自媒体取代传统媒体,传统媒体提供的是「泛众传播」的信息,自媒体提供的是「分众传播」的信息。我们每个人都在用微信,每个人都关注微信公众号。但我们一定相信不存在两个人的关注列表是一模一样的,共同关注的一定是有限的几个号。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为个性化的满足提供了条件,媒体被切割成了一个个的碎片,每个碎片后面都有自己的目标受众。
自我时间管理不良的人,会时不时的看看微信消息、刷刷朋友圈。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回头一看啥也没有干成,但自己还挺忙。这样的时间就是被碎片化了。
因为信息或者知识的提供方采用了碎片式的提供,造成了终端用户的时间被碎片化。碎片的知识可以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但只是一味的无目标的碎片化学习其实是无用的。
有用的碎片化学习应该先找准自己需要的系统化知识。
2.应用场景: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系统性知识
以我个人为例,一直在做企业,所以团队管理包括个人的能力提升是我应该持续学习的内容。因为是工科毕业,从事商业创造,如果不懂一点经济学的知识,肯定不利于我以及公司商业决策。
于是,17年,我个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持续提高自己企业管理的能力,系统化学习经济学的知识。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两个目标呢?
方案一:去商学院学习,不菲的学费,固定时间的全天性投入?
方案二:买一堆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书籍,一点点的啃?
当然,这两个方案也许还是是不错的方案,但在今天,我有了第三种选择:充分应用自己碎片时间来学习专业人士碎片化提供的系统知识与经验。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用的碎片化学习,知识与经验具有如下的特性:
1)系统化内容:
比如《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课》全年208期,主要包括:人性与稀缺、成本的深义、需求的规律、价格的作用、权利的安排等14个大模块,每个模块由多期课程组成。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全年52周,每周5节课,分为:商业篇、管理篇、个人篇、工具篇。这些内容是足够系统化的,是自成体系的。
2)碎片化输出:
尽管课程有200多期内容,但不是一次性给用户提供,而是定时定量的给用户交付,这就决定了我们不需要一次性占用太多的时间来学习,也决定了学习者可以碎片接收。每天花5分钟学习,一年在学习上需要投入的时间是1300分钟。如果有一个专家给你连续讲1300分钟,你能学到多少知识呢?相信很少。而碎片化的输出可以让你每天一点点的学习,看起来是5分钟,其实你会投入10分钟、甚至20分钟重复学习这5分钟的内容。
3)语音化表达:
不需要定时飞到某个地方上课,更不需要抱着一本厚厚的经济学书籍啃。语音的方式,图片的方式,干巴巴的知识内容变的人性化。不止如此,语音化的表达可以让用户充分的利用碎片时间,比如我的学习一般是在开车、跑步的时候完成的。
以上三点,是值得付费,也是能够持续学习的知识所具备的关键点。当然还有两类知识可能对你也是有用的。
1)非系统化,比如罗胖的每天60秒,知识的系统化不够,前后的关联性也不强,适合需要于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的人;
2)非语音化,比如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全文字化的表达,需要聚焦精力的阅读,对于我需要一心二用的人,也不适合。
3.重点小结:
有一无一的碎片学习是无用的,针对性、系统性的碎片化学习才是可行的、有用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