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提到遇到一个具体的现象,它一定有它的情感,态度,经验,而这背后一定有支撑它的观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它背后的观点或者说是基本问题。
我们先看一切的根源:人
人,从何而来? 有进化论和创造论两种观点
进化论认为是环境的相互作用,由0→(环境)人。例如洛克的白板说,外界给了一个刺激,然后产生反应,这同样也是行为主义的观点。而创造论则认为,是在回溯,发现,有原型 ,人的完美原型→人。说到这儿,想起柏拉图的“学习即回忆” ,他老人家认为人在非人之前是什么都知道的,当灵魂附于肉体时,人便失去了所有记忆,人开始学习的时候只不过是在回忆之前的东西。这里不深入讨论有无具体关联,毕竟我认为哲学课就像是意识流作家伍尔芙写的《墙上的斑点》,像蚂蚁聚集在一个中心,然后“一哄而散”,任由思绪发散。
我们再回到创造论上面来,比如说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里提及的“精神胚胎”。她认为,儿童早在出生之前,便具有一种精神展现模式,她将儿童这种天生的心理本质称为“精神胚胎(the Spiritual Embryo)”。这是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所具有的一个新的特征,解释了儿童的自我构建。正如蒙台梭利所言,“如果人类的天性是由精神所控制的,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精神的外延,那我们就应该对新生婴儿的精神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更关注他的身体。”
“虽然身体为运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人类身体的发展必须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但心理发展状况却不依赖于这些。我们知道,人类首先是发展其心理,器官的发展则是在心理发展之后,并由心理所控制。在器官能够运动之后,心理还会进一步发展, 这种心理发展是在运动过程中,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经验得来的。” 按照蒙台梭利的观点,儿童的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就是给孩子一个有预备的环境,给他独立探索和发展的自由,提供足够的精神营养。也就是说,人有其内在力量,我们需要做的是观察,而不能过多干预。由此,心理学上也出现了“完形治疗”,“全人治疗”学派。
估计大家伙有点看晕,这儿送一句诗给大家提提神
“积水养鱼终不钓,深山喂鹿望长生”
这里提及的生命教育,北师大肖川教授对此研究颇深,感兴趣的可以去查查,另外还推荐一本David J. Linden的《愉悦的秘密:解开人类成瘾之谜》
我们再来看看“人性”
关于人性,我们有性善论,可你认为你的学生都是天使吗?我们也有性恶论,可你认为你的学生都是恶魔吗?我们觉得学生是有时天使有时恶魔,所以我们也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人性有善有恶,用基督教的话来说,是原罪论,人是神的形象,人人都向善,这也和康德的思想一拍即合,同时也说明了教育的可能性。而儒家的观点也是认为人都是向善的,铁哥也认为每个学生都是向上的生命,我们应做的就是挖掘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让灵魂上升。
这也说明了,人的生成性和未完成性。意识到这一点,便不必再为琐事烦恼。
哲学就是无穷的追问,超越观点找到最内核的东西。
比如说
我们遇到了一个教育现象:
深究网上流行的十大教学模式,一条主线都类似杜郎口模式,任务→自学→检测→课堂小组讨论→呈现→总结 why?
我们来找观点:
教学应“以学生为本”
基本问题:
什么是教学?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互动)→学生的身心发展
(开始追问)什么是学生的身心发展?小组讨论如何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意识,自主能力,交往能力
(继续追问)小组教学一定都能培养这些能力吗?
小组教学:有主题性,结合性的特点,瓦解秩序感的形成。知识→逻辑框架,类似STEAM课程
(无穷追问)那么老师扮演什么角色?引导者?引导他到哪里去?
伯恩斯坦综合性编码中认为,小组合作的原则目的是充分论证形成共识。
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知识学习的有效率,那么知识学习的有效率是不是一定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铁哥弄了一个中国少年培育联盟,明德学校申请做“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研究,自信心?我们来找到最重要的层面,即人文关怀。
回到刚刚的教育现象,教学是我们的观念性前提,那么我们卡住的点在哪里?知识→高效。与此同时,我们忽略的是什么?人本身→身心发展
我们发现哲学省思的一条主线即是:
现象→观点→基本问题(如何回应)
我们来做几个练习
①现象:“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
对此现象作哲学追问
观点:人到一定年龄阶段就自然长大成人
基本问题:一定年龄是多大?什么叫长大成人?
追问:什么叫成人?什么是人?
而这个问题的原则是:人→动态
②现象:“棍棒底下出孝子”
观点:对人的身体施加影响让人的品质变好
基本问题:施加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品质?什么是好?
追问:身体与品质有关系?有何关系?
这也是樊杰老师目前在做的古希腊教化哲学研究,人→灵魂,能力→行为训练的结果
看到这儿,你不妨也提一个现象然后展开哲学追问。面对人意识深处的东西,让你的认知发生冲突,然后追问,追问,看开一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