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关于剩男剩女案例的个人理解
(1)选择理论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篇语:“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类似的观点,之所以很多人最终成为所谓的剩男剩女,也存在很多原因,这里提到的选择理论,也只能是其中之一。
此外,在具体计算过程中,可能也存在一些小失误。
李笑来提出,那些剩男剩女们,每一项要求都不太高,个子不能太矮,人不能太丑,不能太无趣,收入不能太低,学历不能太差,等等。
不能太差,不用太好,但好了自然更好,所以他们的选项应该取中上等,也就是每一项处于后1/3的人直接淘汰。
按照上面提到的5项要求,每一项都要求处于前2/3,2/3*2/3*2/3*2/3*2/3=0.13,也就是说,并不是所谓1/3*1/3*1/3*1/3*1/3=4‰。
仍然按照每个人在适龄阶段能够足够深入了解的人最多150个(包括同性)计算,应该有150*0.13=19个人满足条件。
再排除异性,按照大多数人的交往习惯,1/3也就是50名异性计算,真正满足条件的应该是50*0.13=6人,看起来还是有机会的。
然而,真正需要考虑的是,有多少人能够深入了解适龄阶段50名异性,特别是现代生活节奏普遍很快,在公司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和娱乐时间,太多人即使逛了夜店也不会或者很少愿意在那里选择真正陪伴一生的另一半,于是很多人根本做不到深入了解50名异性的要求。
假设能够达到5成,也就是25名,最终满足条件的只剩下25*0.13=3人。
看起来还不错,有3个人符合基本条件,但符合条件只是最低要求,必定都不是机器人,还有兴趣爱好性情等方面要基本相投,这么一看,似乎还真的机会不多。
所以,在解决人生大事这个问题上,表面看起要求都不高,但真正使用这种策略,会彻底把自己的路堵死。
(2)多维理论
还可以换个角度来分析这个策略为什么有问题。
前期我们曾经讨论过一个话题,一个人想要在充满竞争的红海中突围,最佳的方式不是毕其功于一役,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一个技能点上,所谓一招鲜吃遍天的时代早已过去,而是要在多个维度提升自己,打造多维竞争力。
这个做法背后的理论仍然是二八原则,即学习一项技能,通常花费20%的时间就可以掌握80%的内容,后面再花费80%的时间和精力,才有可能掌握剩下的20%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可能不会经常用到。
于是那些聪明人选择了所谓的弯道超车,不再跟别人死磕一种技能,当别人花费100%的时间比如1年学习锤炼一项技能时,他花费20%时间掌握一项技能的80%,然后迅速切换新技能,最终同样花费1年掌握了5项技能,尽管每项技能仅掌握到80%的程度,但由于在多个维度都有了积累,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就超过了那些只掌握单一技能的人,此时实现弯道超车就成为可能。
事实上,古典老师在《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中就分析了新东方名师的崛起路径,最核心的结论就是,那些名师普遍采取了这种弯道超车的方式,最终借助平台效应,正所谓“风借火势火借风势”,相互成就相互推进,平台得到了发展,个人得到了成长。
从这个角度再反思一下,刚才谈到的那个择偶标准究竟意味着什么?
如果5个方面都不太差,意味着候选人至少具备了5个方面基本竞争力,那也意味着他(她)很可能已经迈入成功快车道,而你本身只是一名普通人,尽管门当户对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但寻找另一半时,相互之间如果差别太大距离太远,即使真的结合在一起,如果你不能迎头赶上,可能两者之间经常出现的分歧,也会给未来的人生路埋下很多伏笔。
2.为什么提升选择质量
这个问题在前期已经讨论过。
价值观是知道什么好,什么更好,什么最好;知道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而一旦思考清楚什么最重要,就要紧盯这个最重要的事情,这才是人生态度。
也就是说,决定我们选择的是价值观,而真正决定我们每个人命运的是选择。
人生能够达到的高度,能够过上什么样的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依靠个人努力、个人能力,至少这些不是起决定作用,真正重要的是选择。
能力差不多,做事方式差不多,不同选择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待遇;但如果选择差不多,能力和做事方式有差异,最多一个上司一个普通员工,一般来说,不会带来太过巨大的差别。
所以,根本上来说,选择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所以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就应该提升自己选择的质量,根本上那可是提升自己生命质量的最大事情。
3.如何提升选择质量
(1)添加必要条件
这一点极为重要,在做出抉择的过程中,只能选择必要条件,如果加入了很多看起来重要实际上可有可的条件,只能让自己陷入全无选择的地步。
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谈到,他们之所以选择的第一个商品是书,而不是其他,也是耗费了大量的心思。
市场足够大,否则不赚钱。
品类具有长期成长性,否则不可持续。
消费者复购率高,否则获客成本太高。
售后成本低甚至没有售后成本,否则将来的售后很难控制。
每一个条件都会直接排除大多数选择,这可不是找对象时差不多就行,做生意就要追求高品质,至少应该达到优秀才可以。
按照日常优秀的标准,每个符合条件的选择中,只选择前10%,仅仅满足这4个条件,就剩下所有选择的0.1*0.1*0.1*0.1=0.0001,这意味着10000个选择,最终只有1个同时满足4个条件。
亚马逊能够获得成功,果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轻松,背后付出的努力,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表面看起来是添加必要条件,实际操作过程中,是减少非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实际操作中做的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如果不小心理解错了意思,做了太多加法,那可就悲惨了。
正如小沈阳的那句经典台词:“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加入的那些非必要条件,实际上就是把别人的必要条件加入了自己的人生,结果让自己无路可走,小沈阳还是主动挤压别人,而我们却是主动让别人挤压。
“悲哀啊!”
(2)不要遗漏最为必要的条件
说完了实际做减法的操作,下一步我们再回到做加法的话题。
很多人对那些成功者的经历实际上是抱有很大怀疑的,同样都是一个脑袋两只手两只脚,他们在起步的时候,怎么可能就想的那么完善那么完美?要不事后诸葛亮,要不干脆就是吹牛,反正“成功者不受指责”(据说是斯大林说的)。
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部分人已经把我们远远抛在了身后,不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而是从一开始人家就扬长而去,我们甚至根本看不到人家的背影。
正所谓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可能就是紧追慢干能吃点土而已。
当然,妄自菲薄不是我们做事的态度,那些成功者也是一步步历经万难蹚出来的路子,他们更重要的品质是,尽可能做到“想到最必要的条件”。
每个人面对未来,都无法找到那个确定性,不确定才是未来的常态,未知才是未来给予每个人最公平的机遇,如果从一出生就知道未来发展的路,就知道未来是个什么样子,想想看,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些工作一眼就望到头,天花板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活在一个“吃饭为了活着,活着为了下一顿饭”的状态,他们怎么可能在工作中甚至人生中有太多动力?
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在面临那些未知的过程中,不断想办法,不断实现跨越、超越,而无论面临什么样的不确定性,最关键的是不要遗漏那个最核心最重要的选项,确实很难,但就是有很多人或者凭借运气,或者凭借实力,把握住了,并且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
4.一个具体的练习方法
很多人的成功或者失败经历告诉我们,选择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后天一步步习得并锻炼出来的能力。
李笑来提供了一个可能看起来非常普通,实际非常有效的锻炼方法,至少我亲尝有效。
面对任何选择,哪怕是很小的选择,都立即拿出纸和笔,罗列筛选条件。
为每个条件的重要性打分(1~5分),并按照分数重新排序。
考虑每个条件的必要性,打0分或者1分(只有必要或者非必要两个选项)。
第2天继续重复这个过程,如果这个选择极为重要,这个打分过程还可以重复好几天。
《认知红利》基于这个原则进行了细化,通过建立标准,设立权重,打分并得出最终得分,让一道选择题变成计算题,帮助我们在一头乱麻的情况下,梳理出一个头绪,更加客观理性做出选择,有兴趣的伙伴可以关注。
当然,很多人对这本书有些不同看法,李笑来还发表过一些意见,取关了另外一个成长领域比较有成就但公开支持该书的人,也算一个小八卦啦。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欢迎各位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