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语
止语,指清净身口意三业。俗话叫“闭口禅”,这是一种很高境界的修行。
止语,分为心止和口止。
内在相:心止,随顺所有世俗往来(并非指断绝世俗往来,这会引导修行人进入断灭见,会导致对立面二元境界的产生),来而不拒,去而不留,自在顺缘。内心却熄止一切凡心杂念,以更大地精进清净心。
外在相:口止,是身语意证入合一境界,更是修行人心止外在表现。
不说却知道,不言却胜于言。
身、口、意三业清净后,自然通达“止语”境界。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止语,即修行人智慧通达明了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思无惑而不言的高超境界。
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皆由于身、口、意三业所致,若消除此三业,可速得解脱。
修行人智慧不够时,凡夫烦恼习气很重,遇到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就会发牢骚;看人不顺眼就想去纠正人、批评人等等,这些都是导致冲突、对立和轮回的恶因。
“闭上嘴巴,苍蝇永远都飞不进来。”
对待故意诽谤和无知者的对立,止语无诤是最上乘的智慧方法。这就像枪手(诽谤者)扣动扳机(言语),子弹飞出去,却没有击中目标一样。
在没有看清事物真相以前,更要学会止语。
止语,还可以避免自身攻击他人的过失,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地就会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渐就会懂得「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渐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通达“心能转境”。
止语能身口意三业清净,直至无上正等正觉菩提。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止语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至于被人误解和无端指责更是在所难免。面对误解,有的人愤怒,有的人郁闷,有的人不屑,有的人坦然,有的人则找对方理论,不断地给对方表白澄清,其结果有时适得其反。
其实,生活中许多琐事甚至道理是难以言表的。
语言,仅仅是人类的一种表达工具,而非认识工具。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好的心态,有一颗平常心,则大可不必用苍白的语言去为那个误解和指责辩证,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无言沉默。一切语言本是戏论执相而求,谬以千里所以“无诤三昧,最为第一”学会无诤,才能安住内心的平静懂得沉默,才能体悟空性的智慧所谓止语,并非只是语言的止息
而是内心的无念无住回归更深的醒觉与自由在沉默与独处中,才能真正懂得修持不争不辩,无语无言是非对错,过眼云烟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止语是一种修行无言是一种境界此心如如,默然欢喜。
无言,并不代表你无话可说,也不等于你理屈词穷。无言,是一种豁达,一种包容,一种洒脱,一种睿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把所有的误解、委屈都浓缩成无言,而用实际行动去诠释和证明自己,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和智慧。
言不尽意,言,有时能达意却难以尽意。所以,面对误解和指责,选择无言会更让人尊敬,让人仰望。
日月无言照苍生,天地无言孕万物,山河无言纳百川。真正能做到大爱无言、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恩不言谢,实乃人生的一大至境,非潜心修炼、韬光养晦而不能达也。
谣言止于智者,默不作声,无言以对,就是对好事者最有力的回击。你的不屑,你的坦然,你的无言就是一种境界,一种最高的境界。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取决于金钱、名利、地位等物质的东西,而在于一个人能否达到心灵的真正自由。
对于生活中所有的误解、指责和伤害,你只需融合在那无言中。因为无言的力量有时会超乎我们的想象,它往往能打动和影响更多的人,包括曾经伤害和准备伤害我们的那些人。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无言是一种境界
好辩是一种执着。
我们因为太多的争辩
而失去了内心的平静。
想想看争辩会有什么结果
争不过别人只会徒增烦恼
即便争赢了又如何?
即使是这样
你照样得不到你该有的尊重
反而有时候无言更能得到尊重。
如果你能听见对方内心的声音
他又何尝真正认可你的观点。
我们热衷于争论是非长短
是因为我们的二元知见
这些知见来自 我执。
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标准
如是的实相真理
不是争辩而得。
而是默然观照 本来现前
所以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
言语道断 以心印心 当下相契。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品味生活,一路高歌、围炉夜读。
一切语言本是戏论。
执相而求, 谬以千里。
所以, 无诤三昧 ,最为第一。
学会无诤 ,才能安住内心的平静。
懂得沉默, 才能体悟空性的智慧。
所谓止语, 并非只是语言的止息。
而是内心的无念无住。
回归更深的醒觉与自由。
在沉默与独处中,
才能真正懂得修持。
不争不辩, 无语无言。
是非对错 ,过眼云烟。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 。。。
止语是一种修行
无言是一种境界
此心如如, 默然欢喜。
默然欢喜, 方能成全。
————————————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祸,在较大的程度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二、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由于内心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难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实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说明他几乎还没有觉悟,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生死出三界之心。
修道人,心里常存惭愧,一定会珍惜光阴,把精力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恭敬心。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伤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变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和谐,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
三、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功夫。
四、能够提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
五、能够提升自己的警觉心。
六、能够比较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七、能够更好地学习随缘度日。
八、能够放下种种恩怨。
九、能够增长谦卑、恭敬的心。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人平不语,水平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
如果是真正的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难免对他人的害处远远大于好处,而且又缺乏真诚。凡夫烦恼习气很重,遇到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就会发牢骚,看人不顺眼就想去纠正人、批评人。
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过失,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耐,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慢慢地就会做到“不见他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渐就会懂得“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心渐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因为止语,受到别人的干扰会比较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神照顾自己的起心动念,烦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迅速地察觉,并且令其息灭,久而久之,烦恼习气就会被控制住。同时也常常比较容易觉察出自己的毛病和过失,也能较快地改正过来。
因为止语,人不得不老实,不得不放下种种的要求和意见,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不合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没有也好,得也好,失也好,渐渐地就学会了随缘,同时也不断学习在一切顺逆善恶境缘中保持心平气和,久而久之,烦恼就能伏住了。
与人多说,谈得投机则生感情,谈得不投机则免不了产生磨擦,就很容易与产生矛盾,这等恩怨就会对往生造成很大的障碍。
常常找人说话,有时无意中也会得罪人,如果特别喜欢和某人说话,另一个人也许会想怎么就不跟我说话,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产生让人生烦恼的过失。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平等心,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一切人。
因为不再发表意见了,人家也不会再问您这样那样的问题,贡高我慢、自以为是的烦恼习气渐渐就会淡了下来,人人都不再对您多加关心,时间久了,就会感到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谦卑、恭敬的心不知不觉也渐渐地增长起来了。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
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
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
————————————————————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
学会止语 懂得收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