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之321)
利用午间,快速阅读了傅炯业老师《人生风景》这本纪实文学集。
此书此书出版于2008年,是傅老进入古稀之年前的53篇文章合集;共分为4辑,分别为“奋斗者的豪迈、求索者的精彩、教育者的伟业和夕阳中的风范”。
书中特别邀请了他笔下《太阳为证》这本报告文学集的主人公雪湘明作序,作品从1998年到2008年,整整十年的沉淀和积累。
看过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我从中也吸收到了去奋斗、去求索、去创业的激情和梦想。
同为写作者的我,起步较晚,但一直努力坚持、不断改进。我期待自己也会有那么一天,将文字魔力流淌于书中、传阅于手中,让笔下的人物故事能被更多人传颂。我想,那也一定是一幅特别的人生风景!
老师常说,写文章从欣赏开始、从模仿开始。那么我也做一个虚心的学生,细细品味作品的优秀之处、点睛之所吧!
一、文章的名字是亮点之所在。
这53篇文章的题目,都非常简短,字数在4~11之间,最长的唯一一篇也只有14个字,且四字标题占了1/3左右。
这些题目,短而有力、大气豪迈,这种一针见血的方式,我使用很少,短而精干、概代全,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学手法!
有如诗词般的题目,如《人生,因拼搏而精彩》,《路,并不平坦》;对联式的,如《钩沉百年史 巨椽写华章》;也有带人物特点的引号标题,如《“拆”出来的辉煌》,《“揽月”者的丹青路》;还有悬疑类的标题,如《朱世慧之“谜”》,《黄陂皮影今何在》;励志的标题,如《面对癌症的坦然》,《带着微笑走世界》……感觉题目中,透露出一股正能量。让人想迫不及待看下去。
二、文中的主标题是画龙点睛之笔。
每次写文章,我重点修改的除了文章名字之外,就是大标题了,总想他能够足够吸引人、足够独特。而傅老师的文章标题大部分是以12345来分成,也有一部分是个性标题,我特别喜欢如下几种。
第一种对称呼应型,如“基础,在拼搏中夯实”、“机遇,在拼搏中邂逅”、“情操,在拼搏中陶冶”、“文化,在拼搏中提升”,“事业,在拼搏中辉煌”。五种拼搏,不断递进升华。
第二种成语励志型,如“赤壁怀古 大江言志”;“路在脚下 自己去走”;“投身社科 与江投缘”;“探求共富 建设小康”。四个一排,荡气回肠!
第三种精彩瞬间型,如“与卡斯特罗的亲切握手”,“在地球首富之国的六次行走”,“玫瑰园红葡萄酒的追思”,“埃切维里亚先生,您还记得吗?”,“与戴博同行的日子”,“面对中法文化年”,“数字铸就的辉煌”。七段插曲,共同见证一位文学记者走向世界的精彩。
除比之外,还有我也曾经用过的第一到第几乐章型,四句成语型,也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三、写人物真的那么难吗?
人物的写作,不同于写事、写景、写心情,要求对人物的特征进行观察,人物的特点进行揣摩总结,人物的思想进行渲染推进,的确是个“硬功夫”。
那么老师写的人物为什么那么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起来又特别高大、有活力呢?我想或许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是有连结、有感情。老师采访的这些人物,虽然各行各业,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榜样、都有精神亮色。
那么带着崇敬之情,走进被采访者的生活里,带着真情实感去询问及记录去书写,才能为写作打好基础、。如今流行的“快餐文化”用的是简单了解、七拼八凑完成文章,便少了内涵和深度,只是多了些标新立异而已。
其次是细观察、细感受。老师书中说,“也许是受‘三人行必有我师’古训之影响,也许是多年从事宣传工作的职业习惯,我很在意对周围人物的观察与思考,特别是通过接触与采访,在感动之余,便自觉将其精神亮色定格于纸,于是便形成了一篇篇关于真实人物形象的文字。”那么观察与思考,才能把简单的事写得淋漓尽致、把非凡的事写出精神实质。
我在这方面也深有体会。如果我采访的人是面对面的细致采访,写出来就特别有味道,而且真实;相反如果是电话采访,或是简单查访,加上看对方资料而写的文章,就很粗线条、无法打动自己。所以观察一定要肯花时间,感受和思考也一定要肯下力气。
再次是多挖掘,侧面收集素材。写好一个人物必须多方了解他的特质,只听本人介绍会不那么全面,他的家人朋友同事都可以采访,他们眼中的主人公会更有特点,也更贴近读者的阅读需求。
最后是文不厌改、笔耕不辍。改稿对于我而言一直是难题,总觉得不忍大改、大的删减,而小改动是无法提升文笔和内涵的。
傅老师曾经多次告诉我,一篇文章至少大改三次,放一放再读再改,请别人提意见后再改。
还有,所谓的写作瓶颈期、高原期,我也经历着,唯有坚持写下去才能克服一切写作中的问题!
昨天,有人在阅读了我的文章后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说:“如今公众号阅读量下滑了,你还愿意坚持写作吗?”我的回答是:“写作首先是取悦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充盈。”我想这也是这本书、这位老人坚持写作带给我最大启示!
喜欢这么一句话:“我笔下的人物有的是我的良师益友,有的是我仰慕的偶像,也有因某些机缘而邂逅的芸芸众生。我从他们的坎坷经历中,从他们奋斗的足迹中,从他们超凡的智慧中,从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中,分享了他们的艰辛与快乐。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不仅滋养了我的精神,也滋养了我的文笔。”
愿更多的人都能感受到写作的富足与收获,愿我们都能体会人生之风景、创作之美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