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北京时间6月20日凌晨)苹果发布了新的桌面系统 El Capitan。除了新系统名字的奇怪西语读音,在中文圈里的谈资当然还包括毫无前兆推出新的中文字体「苹方」。前段时间 Apple Watch 推出时,新的西文字体 San Francisco 引起热议,而中文界面仍使用华文黑体确实让中文世界的用户和设计师感到失望。所以,这次新字体「苹方」的发布绝对算得上是惊喜。
屏幕上「熟悉」的新面孔
苹方与其他黑体官方介绍页面上的「果」字第一时间引起了「苹方涉嫌抄袭思源黑体」的争论,相似的笔画、末端处理、重心和中宫大小甚至如此多的字重都很相似。而思源黑体来自于苹果在移动端的直接竞争对手 Google,作为 Android 的中日韩地区字体将接触到很大一部分的亚洲用户。苹方的地位同样作为系统字体,是为高分辨率 Retina 屏幕开发的「精密像素上的字体」。
英文部分,苹果下一代系统全面启用的 San Francisco 也有被认为和 Google 的 Roboto 相似,主要指两者都有着相对较高的 x-height,以及对「a」、「l」和很多小写字母的处理上有相似的风格。但 San Francisco 的 x-height 显然更夸张,而且字距更宽、排列更疏散,相同字重下笔画也稍微细一点,加上巨大的字怀形成的负空间,很容易给人轻飘飘的感觉。风格上反而像德国的车牌字体 DIN(介绍的 Keynote 里也说这是一款「DIN-inspired」字体)。总之,跟原来的系统字体 Helvetica Neue 差别巨大,现代感上真正称得上是 2015 年的字体吧。
视觉上如此相似,是为了适应屏幕显示的殊途同归,而不惜冒着与竞争对手太过同质化的巨大风险吗?
作为同样为屏幕显示设计的字体,曾担任华康字型设计总监,多款优秀中文字体的作者,著名香港字体设计师柯熾堅老師(Sammy Or)在 2010 年推出的信黑体堪称典范:历时三年、零骨架基础制作(思源黑体是日本设计师西冢凉子小姐基于自己的「りょうゴシック(小冢黑体)」骨架,加上多方通力合作开发出的泛 CJK(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字体家族。),以黑体形式呈现宋体的结构比例的新颖概念,以及全字重豪华配置和最终令人咋舌的高完成度(繁体中文部分)。
Xin Gothic 华文黑体与信黑体苹方作为新面孔,字形和风格上无疑属于介于冬青黑体和兰亭黑/雅黑之间的类别,完全去除喇叭口和原系统字体中令人诟病的刺眼起笔,同时保持合适的中宫和字面,也许是中文系统字体的殊途同归吧。
「系统字体」必备的通用性
作为桌面和移动端系统用的中文字体,必须具备的就是通用性,即满足在复杂多变的屏幕显示下的排版要求:
- 主要载体是有背光的荧幕
- 满足复杂的信息架构的层级要求,需具备多种字重
- 汉字地区(主要是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日本)多种语言
- 满足标题和正文排版需求
- 风格中庸,结构稳定,不带情绪(与所有正文用字体一样)
相比拉丁语系的数十个字母,汉字社群动辄成千上万的字符数(GB 7,000 多字,Big5 13,000 多字,还有香港增补字符集等等)是中文字体开发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也是绕不开的障碍。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字重数少甚至只有一种字重的字体并不少见。当然还有计算机技术起步较西方晚,美术和设计意识在普通民众中的缺乏,版权意识薄弱等其他原因。作为多语言系统的字体,就必须克服这个难点,达到在全部语言地区都有这统一视觉印象和阅读体验的目的。笔画拼接技术和多方合作是目前的解决方法,但也存在着各方风格存在微小差异的问题。当然了,聪明的字体制作人知道数字世界最「不合常理」的规则之一就是超低成本分发,于是将字体当做软件一样持续迭代、逐步修正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汉字的多字重也得以实现。
在思源黑体推出的时候,Regular 和 Normal 微妙的差异让很多人疑惑,有一种解读提出,这种设置是为了满足背景色和文字颜色相对亮度不同的两种情况。白色背景下的黑色字,因为白色部分屏幕发出的光晕会在视觉上「侵蚀」掉黑色文字的部分,使其看起来比实际的细;黑色背景白色字则相反。Regular 和 Normal 从字面解读上都是「最常用」的字重,细微的差异就在于此。
苹方则似乎没有类似的考虑。
西文字体的情况要乐观不少,多语种、多字重和高完成质量是业界标准,区分的「花样」也更多:抛开衬线字体和 Black Letter 之外,仅仅对应中文的「黑体」,无衬线字体有着 Humanist、Geometric 等等差异明显的风格,加上笔画末端处理、x-height 和连字。
San Francisco 风格中庸,与作为标示专用字体 Din 相似的字形特征或许是考虑到 Apple Watch 也是「在行动过程中匆匆瞥一眼」的视觉载体。它拥有多达 9 个字重(San Francisco Display 有 9 个字重,Text 有 6 个字重),即使在西文中也算得上毫不吝啬。多字重给设计师提供更多选择,在信息层级繁多的情况下可以保证不同字号的文字有着视觉类似的灰度。
不同字号保持统一灰度San Francisco 甚至为行文和表格分别给数字部分设置了等宽和非等宽两种字体。
非等宽数字部分 等宽数字部分在介绍 San Francisco Font 的 Session 中,一个很有意思的关于运用等宽数字的例子,是下载进度的文字。非等宽字体的数字在飞速变化中会形成剧烈的抖动感,相信每个人都有深有体会。
下载进度视觉抖动插一段题外话,等宽数字的确能保证视觉不抖动,但在今天是否需要把下载的数据量实时显示呢?图形化的百分比是否能达到同样的目的?
但毋庸置疑,同时配备等宽和非等宽数字可以系统界面中大量需要对齐的数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对于 San Francisco 的高通用性和为「数字操作系统」优化的方面,比较突出的还有显示时间的标点居中,和为表盘超小字号下区分「6」和「8」的特殊字形。
标点居中 超小字号下的「6」(黄圈)「这不就是普通的黑体吗?」
没错,这仍然是中文字体的大部分受众的感觉。平面设计师津津乐道的话题,到了用户端变得难以分辨,是一直以来我对字体排印的疑惑。字体设计中信奉着:即使读者没有意识到,任何细微的细节改变都会给阅读体验带来影响,我也坚信这一点。但汉字圈中的同质化严重是大家都意识到的问题。一方面有着字库庞大、制作成本高的先天障碍,另一方面相对西文字体排印历史也不够悠久,再加上版权意识等等组成不利的环境。但汉字独特的方块结构、复杂的笔画和竖排形式是排版和设计中无可替代的体系。是否应该更加注重汉字本身的特点,为有着宋、楷、隶、草的方块文字开发出不同于西文的排版和设计?
比如用中文的楷体对应西文中的斜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