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句话的误会

一句话的误会

作者: 修行的葡萄仙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8-31 19:48 被阅读0次

    上周一开始安排父亲术后复查以及复查后坐火车回家的事。一切都很顺利,如我所愿父亲安全到家。我也感觉轻松起来,一口气把《骆玉明的古诗词课》听完了。这本书的绪言里的一段话,让我想提笔记录一下我和老弟之间发生的一件小事。

    “我们是个体性的存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都有自己的立场、判断和认识,但我们同时也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每个人产生对世界的认识,构成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的时候,某些条件是先天的。我们总是生活在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中,无论你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它都是存在的。”

    我们家人都生活在北方汉语语言系统中,但我们对语言和文字的理解有很大差异。我们之间的误会是源于对语言文字字面意思的理解差异么?还是其它原因导致的呢?

    上周一我给北京站打电话,没人接,如何送父亲到站台的疑问自然先挂起。然后给老弟发了一条文字,告知他父亲回家要坐的火车,并顺便嘱咐了一句:“xxx火车站电话xxxxxx,你问问咋进去接站,从哪里出来。另外,请他们安排列车员照顾一下,帮忙安放轮椅,帮爸拿轮椅下车。”。这句话写得确实挺啰嗦的,对于一个成年人一般来说不应该说这么细。但我跟老弟的交流经验告诉我,说啰嗦一点比他怨我没说清楚要好些。

    这些话原本是我要跟北京站问但暂时没问到的:我要送老人到车上,想请列车员帮忙安排一下轮椅,关照一下老人(老人自己坐车)。发微信时没多想,只觉得老弟既然也要问家里那边的车站,也可以拜托一下。在我感觉里车站和火车是关联在一起的,火车上的事可以经由车站传达。我上次带父亲进北京,因为事前联络了车站,从进站到上车都有列车员关注。

    结果是我想少了或者是想错了。老弟用极其不耐烦的语音答复我:“为啥让我问?这边车站不管……”。我给他打电话问:“你问过车站了?车站说不管了么?”。“没有,我走过很多次,对车站很熟悉,北京站的事这边车站不管……”。“不管就不管吧,我送站时也会跟列车员说的。只不过车站提供特殊服务,提前说一下更好。……你为啥这么不耐烦?”。我实在有点诧异,我没惹他啊?“你在家呆几天试试,一样不耐烦……”。大概跟我关系不大,是迁怒吧?我心里推测,照顾脾气不好的老人不容易,“迁怒”是日常。

    我挂了电话,没几分钟,又收到老弟的语音:“你为啥非让我问?”。哦!不是迁怒了,是质问?老弟以为我“非得”让他去问,而我只是想着反正也是要打电话,顺便问问。我翻回我发的文字,确实是让他完成某事的意思。但我给他打电话时的口气是询问的意思,并没有任何强制的含义。好吧,看来他的心灵受到伤害了。他感觉我在他百忙之中安排他做该我做的事了。他想多了,他做不做都行,气是没必要生的。

    我发了如下文字:

    我的习惯是你和我都去问问,我让你问并不代表我不问。

    很多事我都是多渠道办的,最后有一个办成就行。看来你不这样。

    我同时找四个渠道都可能。开亲子关系的事我找了两个渠道,找了大学同学,还找了小时邻居。(老弟和父母的事情)

    这是我工作中一直采用的方法,不等,主动找机会。买房维权的事我找了更多的渠道,超过六个。

    这串文字回去后,这次他说“这不是一回事”,并终于直接表达出:“……为啥你不去问呢?”。这才是他生气的根本原因啊!这也是他常常发脾气的原因。他经常不知道别人说过什么,做过什么,以为别人把麻烦都推给他了。当初我为他和父母的房子维权需要他偶尔配合一下时,也是反复嘱咐他该如何应对地产商,但他仍然会误判我的心意(他觉得我办不成,还给他引入麻烦了)。虽然他想要一个好的结果,但他理解不了我的思路和安排。

    “我当然做了呀,你为啥觉得我没做?我就是没问到,让你试试而已。我还让老公在APP上试试了呢!不成也没问题,你烦啥呢?”

    老弟终于用正常语气回复了:“姐,就是说你试了没有成是吧?行,那我试试啊。”

    父亲看到了我们的对话,安慰说:“不用问了,我自己跟列车员说一下就行了。你弟不用进站接,我自己出站也行。”。是的,父亲恢复得很好,他不想我太累了,同意自己坐车回家。我把进站,坐车,出站一一提前安排好,也无非是为减少我的不安,避免出点岔子全家抱怨我没有陪同父亲回家而已。

    周二我终于打通了北京站的电话,客服说:“车站不能安排火车上的事,可以上车后求助列车员。送站要等进站前,到候车大厅问询处先确认火车停靠的站台,再根据站台决定从哪个候车室进站(绿色通道不一定走正常上车的候车室)。”。回答得非常清楚!我放心了,微信转达给老弟。

    要想不做错,一定要先了解清楚再行动。我这人,对没做过的事绝对不会拍脑袋,想当然以为自己都清楚!宁愿多问两句,宁愿让别人觉得有点多余,也不愿意事后拍大腿:“那——我哪儿——知道啊!”。东北人说这句话时音调非常高,且拐三个弯!理直气壮的样子,简直是在批评除了自己之外所有人——他们是导致问题的罪魁祸首,我是最无辜的!我非常不能容忍说这句话的人,包括我自己。重要的事都应该事前确认清楚,这段时间里我确认过包括但不限于要看病的医生,要做的手术,要复查的项目,后续注意事项等等,此刻包括要坐的车,车要停靠的站台等等。我不嫌麻烦!就像做火箭升空前的检查工作一样,按日程按检查项的条目做。

    周三带父亲复查。凌晨12点临时抢到了呼吸科的最后一个号,把父亲的咳嗽也看了。半天完成,一切顺利。周四帮父亲打包收拾东西,只让他带走药,衣服和水,其余等我带回去。老弟又来问家里火车站电话了,他打不通车站的客服电话。

    原来老弟喜欢提前一天做准备,而我习惯提前一周做准备,我要留出充足的应变时间,而他觉得多余。他做饭前习惯花半天时间准备食材调料,而我习惯到时间才进厨房,我把做饭视作例行的不需要动脑筋的事,而他觉得我应该再认真一些。他习惯父母的事不多看不多问不多管,我习惯先评估父母能力再决定是否过问是否干预。他还处于焦虑挣钱养家的阶段,而我已经进入退休后的慢时光。虽然我们一起长大,但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活节奏续写了我们近三十年的不同的文化背景。虽然我们使用同一种语言和文字,但对这些语言和文字以及背后动机的误解不断产生并累积,最终体现在这次的一句话的误会里。

    这件事有点像我对那些诗词的误解,只读一位诗人的一首诗是不可能理解诗里的全部情感的,单独看一段话也是可能出现理解偏差的。生气之前,可以心平气和地提出自己的疑问,确认清楚再决定要不要生气。毕竟怒伤肝呐!生了不必要的气,岂不损失了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句话的误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mpq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