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二次元猫小姐
身边常有朋友感叹,混迹职场多年,似乎一直在原地踏步。
我以前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论勤奋,我对得起自己;论心态,我也不输别人。为什么别人三五年就能完成的第一步升职,我却足足走了八年时间呢?
直到近几年,我才渐渐领悟到,影响我们前行的,不仅仅有我们努力的程度,还有我们的思维方式。
思维固化,会拖慢我们的成长,最常见的就是以下三种状态:
1 . 只做能力范围内的事情
有一个做文案的朋友小方,文笔非常好,但凡公司有产品推广活动,她拿出的文案就从没让人失望过。
去年,公司瞄准了新媒体创业的风口,准备创立一个新的部门专门做产品宣传,让小方来负责,但被小方拒绝了。
小方说,她除了会写产品文案,什么也不会干,对于新媒体运营,她一窍不通,哪挑得起这个大梁呢?
最后是一位实习生自告奋勇揽下了这个任务。其实,整个公司没有人懂新媒体,但实习生就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线上线下的培训课报了一堆,每天对着密密麻麻的学习资料啃,却也让他摸索出一条道来。
实习生运营了一年,从品牌策划到线上销售,无论美工设计还是宣传文笔,没有哪个细节让人不服气的。
如今,原来的实习生早已成了独挡一面的新媒体运营专家,为公司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待小方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只能跟对方打下手了。
职场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大家都喜欢挑自己有把握的领域发力,即使明知自己的工作很难出头,却也不愿意舍弃自己熟悉的工作去尝试新的挑战。
说到底,不过是因为对新的事物太陌生,害怕失败,所以觉得它很困难而已。
在熟悉的环境做着一成不变的事情,固然不会失败,却也很难收获惊喜。夯实基础以后必须要向上寻求突破,才会打开新的局面。
我们要成长,必然要经历恐惧陌生、面对挑战、征服困难、获取经验这几个阶段。如果在第一步就停下,永远只能在经验的大门外徘徊。
想要有新的收获,又怎能不去尝试一些新的事情呢?
2 .迷信“过来人”的经验
我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有一次客人发来一个鞋款开发,色彩搭配方面有些创新:在鞋面与鞋底的结合处加了深浅撞色的设计。
看到设计图稿,我回顾了制鞋生涯的十几年,有过一两次撞色的尝试最后都是以颜色相互污染惨淡收场,问过几个技术人员,他们都一致认为这个设计方案行不通。
于是,我无比笃定地告诉客人:这种搭配不合理,会有颜色污染的隐患。
客人没有多加坚持,取消了这个款的开发。
然而,在对手品牌的新季发布会上,却出现了好几款撞色的产品,让我非常尴尬。
虽然客人最终还是决定让我们重新开发,但因为时间太晚,市场早已被对手公司抢占了先机。
后来,我在开发的过程中才发现,原先之所以发生了颜色污染的问题,是因为当时工厂的固色技术还不够好,而今我们的实力早已能克服当初的困难,而我却因为太相信旧的经验而错失了良机。
时代在发展,知识随时在更新迭代,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过来人”的经验都未必准确。
有时候我们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很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自以为是。
17世纪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天鹅都是白色的,直到欧洲探险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黑天鹅,才打破了人们的认知。
横在我们成长路上的障碍,从来都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那些已知的、我们以为已经足够用了的东西。
以谦卑的姿态成长,随时让自己保持“空杯心态”,才能打破固有的思维框架,获得更长远的发展。
3. 习惯等待机遇,从不主动出击
起初在做文职岗位的时候,我非常向往技术岗位。技术岗位意味着核心竞争力和强大的不可替代性。
然而,从文职到技术岗位的转型我就花了四年的时间。
我一直蛰伏着,等待被挖掘。我用业余时间学英语,提前了解了一些技术部门必备的专业术语,也常去跟技术部门的人打下手。我就像个准备冲锋陷阵的战士,随时整装待发,却迟迟没能等到那一声出发的号角。
有一次无意间跟技术部的一位前辈说起我的困惑:我不明白,为什么老板宁愿在外面招新手进来培养,也不愿意培养内部的人呢?
前辈反问我:老板既不知道你的意愿,又不了解你的潜力,为什么要培养你呢?
后来在前辈的帮助下,我争取到了一个学习技术的机会。
与此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主动出击争取机会,会比坐着等待机会要靠谱得多。
很多人都习惯了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总觉得能把手头的事情办好了就自然能得到老板的信任。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
把手头的事情办好绝对是一个能展示自己态度的好办法,但展示出来的能力却只限于这份工作所必需的那一部分,并不是我们的全部实力。
就像当年的我,文职工作做得越好,在老板眼里我越适合这个岗位,只有我表现出超出这个岗位的能力,让老板相信我在下一个岗位能创造出比原来更高的价值,他才会考虑职位调动。
尤其是在大公司,如果你不主动展示自己,一辈子都会是一颗默默无闻的小螺丝钉。
我们需要努力,也需不断复盘与持续思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
打破思维定式,我们的努力才会变得更有价值。
——End——
作者简介:
二次元猫小姐,一个只写好文章给你看的塌鼻子姑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