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秋帆发来一篇文章《冬夜,引燃一段小哀怨》,读后感触颇多。
秋帆的求学生涯确实有一番流年里的小哀怨,不仅像秋帆自己所述那样:“长得肥胖又丑陋”,关键是学习成绩不属于优秀生,而她又偏偏和英语尖子生同坐一桌。英语老师的关注始终在他心目中的尖子生上,他培养的重点也是这位姓方的同学。这重重地刺激了秋帆的自尊心,以致于三十年后,面对这位“偏心”的英语老师,秋帆直接选择了无视。
我可以理解秋帆的心情。换做谁都不会对这位老师有多大的好感。
为人师者,喜爱优秀学生,这是人的正常心心理。但为人师者,更应做到有教无类,要把成绩落后的学生也能够培养成有用之才,这才是教育的应有之义。遥想当年,有多少的园丁为了自己的学生提高成绩,冒着严寒,冒着酷热,在黑暗的煤油灯下孜孜不倦地帮助后进生补习功课。但这种情况今天还会出现吗?
秋帆虽然对她的老师有意见,有心结。但秋帆应该觉得幸福。因为在那个年代,尽管她的老师特别关照那位同桌,毕竟她的英语老师的心是纯洁的,动机是单纯的,她只是喜欢优秀的学生,除此之外她没有其他任何的不良想法。所以,秋帆应该给她的老师敬一杯茶,放下三十年的心结。
韩愈在《师说》里开宗明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孔子也曾说过“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界,是否真的都把它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