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是受害者?
初听20多岁的女孩子,除夕夜被妈妈赶出家门,大家会不会觉得女孩子太可怜?
脑海里会不会自动蹦出画面:
孙二娘一样的妈妈,横眉立目,气急败坏的在责骂面前的女儿,可怜的女儿蜷缩着身体,就想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里那个寒风中缩在街头角落,不敢回家的孩子。
事实却是,女儿明知道,妈妈不喜欢她找什么样的男朋友,还偏偏就找了一个妈妈不喜欢的男朋友。
明知道妈妈的权威和尊严被侵犯时,会暴跳如雷,行为过激。比如,把她和爸爸赶出家门。
还是依然选择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把妈妈既不知道也不喜欢的男朋友带回家里。
结果自然是,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
有句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所以有的时候,看着可怜的人未必是受害者,看着暴怒不理智的人,也未必是问题的制造者。
“一个巴掌拍不响。”矛盾的双方通常都有各自的问题。
重要的是换位思考,去找到面对冲突,化解冲突,达成共赢的方法。
二、被人误解,怎么办?
小A帮购买电脑的同学B,推荐了卖电脑的销售员,结果销售员提前收取了,包括同学在内的一部分人的购机款之后,拿着钱跑了。
同学们在同情B同学之余,纷纷推测、非议小A和电脑销售员是一伙的。
这让本就十分懊悔和自责的小A很是无法接受,以至于消极低落到坚信自己得了“抑郁症”。
对处在自责和懊悔当中的人来说,可怕的不是心理的消极反应,而是对这些反应的排斥和不接纳。
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帮他接受现实,接受纳自己,采取行动。
首先,接受现实。
1有非议是正常的。生活中自己也对别人有所评判。
2体验在舆论漩涡当中的感受。记住这样的体验,并以此为戒,把绊脚石当做垫脚石,提醒和鞭策自己。
其次,接纳自己的状态。
害别人遭受很大损失,难过,抑郁说明价值观性格特点是正常的。
再次,积极善后,行动起来。
1.包容自己的状态,允许自己有不良情绪。
2.为自己造成的损失,表达歉意。
3.采取采取行动,缓解压力。推动进程。
最后,复盘总结,经验萃取:
1.缺乏基本的防范意识。
2.暴露了自己内心的脆弱。
3.体验了成为焦点人物感受,未来会更能够体验被非议中的他人感受。
4.学会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