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摸到手机,朋友圈翻一遍,微博新鲜事浏览一遍,再磨磨蹭蹭起床。
通勤路上,抖音打开划一划,视频背景音里的笑声比观看者更加真情实感。
工作时间,眼神总时不时地被手机屏幕吸引,试图用某个软件缓解工作的压力。
回到家里,打开电视,管他哪个台什么节目,音量调大,不给房间留下孤寂。
睡前,瞪着眼在黑夜中试图从手机屏幕里找到“现在还不能睡”的理由。
这,是不是,吻合了我们每天的部分生活片段。在各类软件中度过,在各类新闻消息中游走,在“义愤填膺”、“旁观吃瓜”、“哈哈哈哈”中切换。
时间走到今天,又有多少时刻真正沉向了更深的海,去往了更高的山。大部分都被攥住了,深一脚浅一脚,埋在泥泞沼泽里。
娱乐当道的时代里,当我从各类真假事件新闻里回过神时,大脑很难有饱腹感,于是我想要更多,但从未实现过,不断获取得结果只是不停歇的恶性循环。
娱乐媒体是从不期待观众去记忆的,因为它不会期待一个随意换台或滑动手指的人,会愿意去了解播放内容的方方面面的。
它想做的,是让你停留在它的频道或页面,抓住你的注意力抓住你的时间。所以,越是抓眼球的内容,就越能让它的观众们轻易约定:我们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它还有一个很常见的特点:内容碎片化。
它可以让你在上一秒在称赞“时代科技的发展迅速”,下一秒感叹“原来'君子'和'禽兽'会用来形容同一个人”。手指往下滑为“爱岗敬业人事点赞”,往上滑“搬板凳挨个吃瓜旁观”。
这些没有什么不对的,只是,太快了,真的太快了。
快到还没有安放好前一秒情绪,就奔向了下一场狂欢。
于是我羡慕《娱乐至死》里面说的那个“铅字时代”,人们会用至少一个下午的时间去感受一种情绪。读一本书也好,听一场书面语的辩论也好,当他们沉浸在一个情绪里时,是不会瞬间跳脱到另一种情绪中去的。有时间咀嚼,有兴趣回味。
它是连贯的,就好像读短篇小说是听一个故事,读大部头是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一样。
连贯性就好像,书里开篇就对比《1984》和《美丽新世界》,而我恰好了解过。
仿佛是欣赏一幅完整的画卷,闭上眼也能重现她的线条和色彩。
我想知道无尽大笑后的空白是什么而书里说的“电视时代”乃至如今,就好像一张画布,却被划分成密密麻麻的小方格,里面被风格各异的图画填满,盯着它看很久,闭上眼也很难勾勒出它的重点。
我想知道无尽大笑后的空白是什么试着闭上眼睛回忆画布方格里的图案,它明明存在于那里,尽管模模糊糊的,但越努力回忆它越远离我们。
那用力调动眼部肌肉之后的无力感,努力放大方格图案之后却只见马赛克的失落感。你说,这像不像我们大笑后沉寂的空白虚无。
是我突然不记得为何而笑,为了什么感受到快乐和兴奋,为什么它能让现在的我狂笑,却很难让我回忆起它时,还会微笑。或者我根本回忆不起它是什么。
就好像,我们并未走向1984,我们走向的,是美丽新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