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到的那一瞬间,痛过的那一刹那,清静的每个当下,都如同沉浸在虚无境界。无悲亦无喜,无痛亦无乐,无得亦无失,无垢亦无净。不是在现实里游弋,就是在真实的虚幻里智慧净空。像高远的天空,又像平静的大海。观自心,度自劫。自由自在,空静宁清。
不知道人到底有没有前世,如果有,应该也做了很多事情,那算是业识吧。如果真有,那在今世之前,已经来过人世间很多趟。也不知道每一趟是否过得尽兴,是不是活得像个人样,是不是也想成为佛。可又贪恋入世欲欢,享受不了出生清欢。前世的自己是积德积福还是造孽散福,每一世的自己都会这样问。偶然相遇的父母,造就了多少次必然的自己。或许是因为自己必要诞生,才使原本陌生的父母偶然相遇相爱。
缘起性空。
似乎在这世之前,来过的很多世也一样虚无无边。如若不然,为什么空灵总是透彻心扉。
活着就是与虚无和解。
一切都会在喧嚣与繁华后成为空境。人心本自清净,只是世尘各种障碍攻心,各种烦恼沾染,各种苦闷堆积。不该求而求,不该要而要,不应得而得。不停地捡拾,不断地索取。整个人愚而迷,既无新生智慧也毫无开悟迹象。无限制地沉浸在现实烦扰循环里,器根不大,慧根不深。活着不思来去,疼痛不知放手。多少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心里裹满了尘埃,还想跃入净土,求得解脱。
为何非得要解脱。如果说本性自空,无所谓解脱不解脱,没有烦恼的自性本就清净。本心没有被侵扰,万物在心里不著相。不取不舍,不好不坏。
人是生命情感体,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不是说缘起时毫无感觉,也不是让浓情变得淡薄。而是在一切到来之时,到来之际,全身心投入处理的这个过程,先把心清空。只有心先空,但又不能让空一直空着,不执著空空,只有空空后才能奔赴滚滚而来的生活。
如果能照见本性,便也能感知智慧。用智慧的灯塔照亮世尘生活,抛开入世各种孽障,熔万般磨难于自性顿悟,于风起云涌狂涛浪卷的此岸,到达自由自在不生不灭的彼岸。
此岸全在心里,彼岸也不必向心外求,都在心内抵达。或者了无此岸和彼岸的区别心,迷时此岸,悟时彼岸。忙碌一生,不过都在择日上岸。
保持愚笨,保持饥饿。保持从最低处望向天空。下下人有上等智,上上人有没意智。众生平等,一视同仁。普敬,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处低位时绕水柔,居高位时恭谦卑。凡众生本性均无差别,这个无差别之本性就是觉悟之基础。
顿悟前佛即众生,顿悟后众生即佛。
红尘本清净,愚人多自扰。
客观的世界不是真实的,真实的世界是虚无的。一颗钻石被捧上天,用它标记的爱情常常让对方感动。一块石头而已。就像海滩上的贝壳,就像森林里绿植覆盖的小碎石。待到情爱被岁月撕成碎片,那块钻石依然散发着耀眼光芒。不因爱的消失而颓废萎靡,也不因爱的到来而光彩照人。甚至它可能本没有爱,也没有恨,于天地之间,于爱情之外,只是偶然存在。甚至都谈不上存在,只不过是被发现被利用被标记,被虚妄着实。爱也便陷入泥潭,在钻石身上忽明忽暗,浮浮沉沉,分分合合离离。爱,其实与钻石有关么?丝毫无关。
所有的一切都将归于虚无。悟到并非得到。恰恰相反,悟到便什么也得不到,甚至无法用语言表述一切,一切皆空。
曾经的过往,执着的当下,看不见的未来,都将在虚无里轮回重生。一波一波来,一批一批去,无穷无尽,不干不净。过去不会再重来,当下也不是未来,未来可能永远不会来。
只有虚无,才是真实。凡真实,很难让人接受。但真实不会因不接受而变得不虚无。真实是残酷的,残酷到没有任何妄念能改变。
理解虚无,认知虚无,接受虚无,和解虚无。这一切都需要智慧。无智慧亦无虚无。
观万千世界,历世间沧海。任一切来了又去,去完不留痕,不评论不标记,不增不减。
一切皆为空,空再放空,是名空空。在入世里出世,用入世的自性修出世的根器。本心见性。自信,自由,平静,勇气。就算最终误入虚无之境,是否也算是沾染了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思想爆炸之粉末或碎屑,或许还可以闻见古希腊哲学、古印度佛教、古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古以色列神教;亦或许可隐约窥见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释迦牟尼、孔子、老子以及古以色列的先知们。
其实也不用,慧能悉之。但精神世界的基础,几乎都源于先知的精神导师们。至于后来人,多者愚,少者智。
吾乃一大愚人是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