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天(2022-12-23)关于朱陆异同
阳明在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的结论,这个结论本质上与陆象山的观点几乎一样,问题是当时整个明朝社会,朱熹的观点,也就是“心与理二分”的观点大行其道,占据统治地位。陆学的理论处于埋没遗忘的状态,一旦有人为陆学站台,必然会引发群起攻之。
阳明的余姚老乡徐成之向阳明提出如何看待“朱陆异同”的问题,阳明尽量避免把观点挑明白,而是通过调和朱陆的观点不同,其实就是一回事。
“今舆庵之论象山曰:“虽其专以尊德性为主,未免堕于禅学之虚空,而其持守端实,终不失为圣人之徒。若晦庵之一于道问学,则支离决裂,非复圣门诚意正心之学矣。”
吾兄之论晦庵曰:“虽其专以道问学为主,未免失于俗学之支离,而其循序渐进,终不背于《大学》之训。若象山之一于尊德性,则虚无寂灭,非复大学‘格物致知’之学矣。”
“夫晦庵折衷群儒之说,以发明“六经”《语》《孟》之旨于天下,其嘉惠后学之心,真有不可得而议者。而象山辨义利之分,立大本,求放心,以示后学笃实为己之道,其功亦宁可得而尽诬之!而世之儒者,附和雷同,不究其实,而概目之以禅学,则诚可冤也已!故仆尝欲冒天下之讥,以为象山一暴其说,虽以此得罪,无恨。”
冈田武彦认为:
“当时有人觉得陆学因为专一于“尊德性”,所以陷入禅学空虚之弊。王阳明对此解释说,陆九渊其实也在教弟子读书穷理,所以根本没有陷入禅学的空虚之弊。当时还有人觉得朱熹因为专一于“道问学”,所以陷入俗学的支离之弊。王阳明对此辩解道,朱熹也在提倡“尊德性”,并没有陷入俗学的支离之弊。”
个人认为:
阳明之所以当年调和朱陆之学,关键在于朱学势力过于强大,稍有不慎,会激发一面倒的攻击,事实朱陆之学并非只有差异,当然也有相同之处。但是阳明在晚年还是观点鲜明的支持陆学,并对朱学做了批判。朱学最大之问题在于静态的一段段分析问题,很容易陷于支离破碎的见解之中,人为的把心与理二分,心归心,理归理,看似理性,但是这样本末倒置,无法做真正本体功夫。阳明提出心即理的观点,延伸出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把本体功夫贯通起来,心即理,理即心,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整个做功夫的过程是动态的一体的连贯的,而不是割裂的、孤立的静态的。
《王阳明大传》余超林解读之23: 关于朱陆异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