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永雄/节选自《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 /慧田哲学公众号「zhexue-ht」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德勒兹1925年1月18日生于法国巴黎,卒于1995年11月4日。他近70年的人生轨迹,横跨了20世纪大部分时段,给当代哲学和美学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
他在异彩纷呈的当代西方学术思潮的流变中,尤其是在法国思想史上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中,占有重要地位。德勒兹和加塔利特色斐然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具有丰富和改变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潜在意义。
德勒兹的生平展示了一条特殊的“哲学中的生命”的轨迹。他曾经自述出生于巴黎17区一个“没有文化”的资产阶级家庭,童年的记忆甚少,但能感受到20世纪30年代欧洲所弥漫的紧张气氛:
不断触发的经济危机,混乱无序的街头冲突和日益深厚的战争阴云。他开始从政治维度来理解世界,并意识到法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反犹太主义倾向。
30年代末法国遭到侵略的前夕,德勒兹和哥哥一块被送到多维尔(Deauville)国立中学读书。平凡无奇的浓重德勒兹在那里遇到了Pierre Halwachs 这个充满思想的灵感的老师。Pierre Halwachs 引导他研读了法朗士、纪德和波德莱尔等作家的经典著作,点燃了德勒兹的文学兴趣。战争期间,德勒兹回到巴黎,在卡诺大学(法国著名现象学家梅洛•庞蒂在该校任教,但没有直接教过德勒兹)预科就读。
1944-1948年,德勒兹在巴黎大学(索尔邦神学院)研习哲学,确立了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并于1949年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此后他曾经在多所中学教授哲学,直至1957年。他于1957年至1960年期间(32-35岁)回到巴黎大学讲授哲学史,1960-1964年在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从事研究工作。1962年德勒兹结识了在克莱蒙费朗(Clermont-Ferrand)大学任教的福柯,8年后,福柯有了关于20世纪将是“德勒兹世纪”的著名预言。
1964-1964年德勒兹在里昂大学任教,开始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成为他那一代最优秀的哲学阐释者之一。1969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差异与重复》,同年邂逅拉康一脉的精神分析学家加塔利(1930-1992),两人成为思想上成功的合作者。他们合著的《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1972)和《千高原: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1980)给他们带来了国际声誉。
1969-1987年,德勒兹在法国的巴黎第八大学任教,至62岁时退休。1992年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饱受肺部疾患的折磨,于1995年11月4日不幸逝世,终年69岁。[Robert Wicks,Modern French Philosophy:From Existentialism to Postmodernism ,pp.269-270,Oxford:Oneworld Publications,2003]
德勒兹在大学期间与众多同学浸润在理性传统思想之路,接触了“三H”,即黑格尔、胡塞尔和早期海德格尔的思想。哲学史在当时的学院制教育中被视为学科的基础,德勒兹曾经描述他们这些学生犹如一群幼犬饥渴地扑向学问,其热情与执著比中世纪的学究更甚。
日后,德勒兹致力于哲学史的研究,但是他的研究对象和思路颇为特殊。他既不与学院制的理性主义产生思想共鸣,也不追随战后时兴的黑格尔、存在主义或现象学哲学思潮,而是转向了他心目中反理性主义的哲学传统,包括那些虽然构成哲学史的一部分,但是实际上与主流哲学分道扬镳的哲学家,如卢克莱修、斯宾诺莎、休谟、尼采、柏格森等等。
此后,德勒兹于1953年出版了论休谟的第一部著作,1961年发表了论卢克莱修的论文,1962年出版了论尼采的专著,1966年和1968年分别出版了柏格森和斯宾诺莎的著作。
对德勒兹影响最大的是尼采,因为尼采为德勒兹提供了一种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思想取向和哲学灵感。由于俄国移民作家A.柯耶夫在巴黎黑格尔研讨班的影响(1933-1939年巴黎一大批重要的知识分子参加了柯耶夫的研讨班),黑格尔主义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法国盛行一时。德勒兹在60年代多方面地发展了尼采差异哲学,《差异与重复》(1968)和《感觉的逻辑》(1969)颇为详细地阐释了这种思想。
德勒兹论差异与德里达论解构是并行不悖的,两人都挑战传统哲学的形而上学假设和思想表达模式,皆在差异(或延异)中发现反概念的概念(aconceptual concept),以非确定性消解西方理性哲学传统的确定性观念。两人都由此扬弃了20世纪60年代的结构主义,扬弃了该运动强调科学理性的一面,而继承和发展了其更为激进和扰攘不安的一面。
1988年,Claire Parnet 录制了他与德勒兹的系列访谈节目,本打算在德勒兹辞世之后才公之于世,结果在德勒兹去世前夕由法国电台播出。这8个小时的访谈录构成了令人瞩目的关于德勒兹思想的精华的文献。
在巴黎寓所中,德勒兹谈及A-Z的多种主题,如以A=animal, C=culture,L=literature, O=opera,T=tennis 的排列方式组成话题,加以谈论。这些构成了所谓的德勒兹的ABC(慧田哲学公众号「zhexue-ht」编)。此时德勒兹64岁,身体虚弱,呼吸困难,步履蹒跚。
他谈及M=malady/illness 时认为罹患某些疾病倒是一种有点“特殊”的人生体验模式,它能够使人从喧嚣芜杂的世俗世界解脱出来,使人的感觉变得敏锐,并提供一种特殊的视角看待生活。这些访谈犹如一幅德勒兹的哲学画像:德勒兹哲学呈现出一个系统,由此他可以对一些关键概念加以简明的总括,而且常常信手拈来一些例子以阐明这些概念。
换言之,德勒兹的哲学和美学思想可以用一种概念平台统合起来。而同样引人注目的是德勒兹也常常以想象式的跳跃和借助丰富的物质意向逸出这种概念框架。面对面的访谈不同于玄奥艰深的学术论著,德勒兹在访谈中令人感到更为亲切随后,真情流露。
例如他鄙弃几种“愚蠢”、“弱智”的思维模式,矛头常常指向大众文化媒体,斥之为“平庸幼稚”、“残酷”。他认为哲学提出问题和困惑,引发思考,而不像某些文化传媒那样不断地询问人们的观点,试图引出忏悔。
大众传媒倾向于把受众变成被动的角色。值得注意的是,“生命”的概念贯穿于这些访谈,这与德勒兹尊重多种生命形态的“活力论”有着内在联系。德勒兹认为耻于为人(shame of being human)是艺术与思想的普遍性的伟大主题。在当代生存批评的生态美学的视野中,德勒兹的一系列哲学概念如生成(动物)、褶子、块茎、千高原、游牧、解辖域化、逃逸线等和后人文主义审美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当1995年11月德勒兹从巴黎寓所跳楼自杀的噩耗传开时,在世界各国的出版界和学术期刊上出现了许多充满崇敬和惋惜之情的讣告。德勒兹是一位温和的、内向的人,脾性有点像他所崇敬的斯宾诺莎。利奥塔曾经忆及德勒兹作为孤独的学者和哲学家的大学校园生活。
德勒兹作为一个“游牧思想家”驰骋在精神的千高原之路,但在现实生活中他很少外出旅游,只是在他人的劝说下,曾经到美国、加拿大及黎巴嫩参加过一些国际学术会议。
德勒兹的自杀虽然具有明显的个人因素,例如他患呼吸系统疾患多年,晚年健康状况恶化,但是,他之所以采取这种极端行为,也有论者认为与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普遍的颓丧和疯狂有关。
20世纪是欧洲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经过奥斯维辛与五月风暴之后,法国众多知识分子在精神上经历了不同寻常的痛苦折磨,其中的著名人士如福柯、阿尔都塞、罗兰•巴特及德波(Debord)皆与颓丧、疯狂相关,甚至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以追求解脱。
例如福柯是著名的同性恋者,他于1984年患艾滋病去世;阿尔都塞于1980年11月4日因精神失常而突然扼死相伴35年的妻子海伦•赖特曼;罗兰•巴特亦有同性恋取向;等等。
约翰•马克斯在其著作《德勒兹:活力论与多元性》中提醒我们,理解德勒兹在其中推演重要角色的当代欧洲历史需要牢记如下几点:
1.任何生命都是以秩序(order)和无序(disorder)为特征的,因此很明显,那些积极把无序原则推介到我们所习惯的有序的感觉世界中来的思想家,必然会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受到随之而来的无序之果的骚扰。德勒兹享有的显然是传统的家庭生活——他婚后有两个孩子,而这恰好与他大胆的、反传统的精神生活构成鲜明对照。
2.德勒兹反对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家庭生活与学术生活之间作截然区分。他有时甚至提到,他的精神生活要“以不同的方式”通过药瘾、性发泄和个性化人际关系等才能达到体验上的极端效应。
3.在某种意义上,像德勒兹一类的思想家颠覆了休谟哲学著作的程式:休谟在阐明教育与秩序的文明化历程中分享着普遍性的启蒙信仰,而德勒兹则相反。恰如我们要为秩序付出代价一样,我们也同样要为无序付出代价。
4.德勒兹、福柯等法国知识分子的哲学思想具有超越历史语境的未来维度。尽管他们体验了特殊的、反常的欧洲战后社会生活,但是他们的见解却不能简单地缩减为“时代的产物”,因为他们的思想中有着某种参与未来的鲜活的因素,不为历史语境的所囿:他们关涉和关注的是某种“不合时宜”的事物。因此我们需要铭记福柯的预言:“有朝一日,这个世纪或许会成为德勒兹世纪。”[John Marks, Gilles Deleuze:Vitalism and Multiplicity,pp.2-3,London:Pluto Press,1998]德勒兹与福柯皆浸润于传统哲学多年,但却叛逆式地创造出新的思想与方法,将哲学与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联系起来。
推荐阅读:
小编寄语:秉承超越性、批判性、趣味性的“人文精神”三原则(嘿嘿),把近10年来,我所能看到的有关「德国哲学」的话题,熔于一炉。集合成939篇文章,供看官们便捷查阅。分别是康德(122篇)、黑格尔(179篇)、叔本华(69篇)、马克思(75篇)、尼采(124篇)、胡塞尔(77篇)、海德格尔(111篇)、其他[与德国哲学相关的古希腊哲学、理性、自由、形而上学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所有的人文科学](182篇)。阅读还是老办法,进入慧田哲学公众号「zhexue-ht」,回复“德国哲学”即可。本集合将不断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