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马斯诺的“自我实现”理论对于学心理学专业的人都不陌生,而“自我实现”处于马斯洛7个需求层次的最高层级。对于普罗大众多半理解为获得地位、做出贡献、追逐权力、寻求真理(渴求‘开悟’)等等。
实现目标的动力在当下
对于目标的动力来自你对重要性、归属感、力量和安全的需求,但需求是无法满足的,还会一直让你觉得不完整。因此,我们会一直踽踽独行在目标实现过程之中,因而会把自己的不完整感投射过去,认为这个情境缺少你所需要的,不能让你平和、快乐、有力量等。然后你会拒绝这个情境,一门心思想改变它,让它变成别的样子。你不想去接受它,因为你相信如果你接受了,你下半辈子都无法摆脱它,也无法摆脱需求。
接纳不适感,看到本然的完美
两种人类体验——接纳和拒绝。当你拒绝生命当中的某事时,你倾向去质问它为什么存在。当你接纳同样一件事时,你会找到平和,但你也会看见它原本如是的样子——一个精彩辉煌的假象。如果我只是接受不适感,并让故事消逝。这便给了我机会,去看到本然的完美。

如何发现本然的完美?
1. 感受这个感觉。
2. 坠入感觉的中心。
3. 对自己说:“这个感觉不是真的;它是一个幻象——它其实是纯粹的平和与喜悦乔装而成的。”
4. “我拾回这份力量并欢迎它回到意识中。”
5. 观想、感知或想象力量向你回归。
6. 对自己说:“当它回归时,我扩展了关于我究竟是谁的觉知。”
7. “我是那妙不可言者(道、无条件的爱、临在、无限力量等)。”
爱是快乐之源
为什么不快乐?
为什么痛苦?
之所以陷在痛苦里出不来,是因为我要么怪罪别人要么怪罪自己,沉迷在自己的情绪里,不愿意去触碰伤痛,把感觉推开了,把力量推开了,也把爱推开了!
平和的语言,温暖纯净如婴儿般的眼神,纯真的笑容,稳重、幽默、可爱的举止……处处流淌着温暖的无条件的爱,爱足够了,快乐会慢慢靠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