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此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语文第八课,我学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的那首《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初一那年,我都13岁了,仍旧还保留着儿童的习性。12点中午放学后,我会跑到记忆中小时候常去的那棵大杏树下,捡起地上的土块、瓦片、石头狠命地朝向树梢掷去,期望能打下几颗半成熟的杏子下来。
邵寨中学留给我们的午饭时间仅仅只有1小时50分钟——正午12点整放学,下午1点50分准时拉响预备铃,我们就得回归教室,开始为下午第一节课做准备。这其中还包括午休和做作业的时间,因此很是短暂和急迫。
乘着吃中午饭的间隙,我大爆手速,飞快地用一张刚从作业本子上撕下来的纸张叠成一个简易镊子,大拇指和食指或者中指伸进纸筒里面,做贼一样在油菜花地里伏低身子前进,做什么呢?其实就是抓小蜜蜂。
北国最美的季节莫过于“人间四月天”。桃花、杏花早已落尽,“春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此刻展现在枝头的乃是毛头小子一样的浑身长着绒毛的小桃儿、小杏儿,邵寨人称之为“毛桃儿、毛杏儿”。柳枝早已吐出细碎的嫩芽,“万条垂下绿丝绦”,正在微风中扭动腰肢翩翩起舞。小苹果初次登上历史舞台,“小荷才露尖尖角”,已经显示出头角峥嵘之相。
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种温暖的旧日情怀开始氤氲在广袤的大地之上,完全不像阳春三月那样,偶尔上演“倒春寒”的把戏,春寒料峭起来,让人猝不及防。阳光鲜艳而又明媚,春姑娘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徘徊在渐渐浓绿成荫的人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全都精神抖擞,早已迫不及待地从地下钻了出来,贪婪而又忘情地接受着暖阳的洗礼和雨露的滋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冰雪的覆盖,终于它们“出人头地”的日子来临了。同样被命运女神眷顾的还有青青麦苗,此时它们属于胜利方的阵营,以前相濡以沫,抱团取暖,憋了一口气,现在厚积而薄发,力争上游,前途一片光明敞亮。
现在唯一开花的植物就是油菜花了。零星半点地观赏油菜花,不一定非要去江西婺源。邵寨塬上人们种植油菜,更多的是将之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众所周知,菜籽油在常见的植物油当中无论品相还是口味皆属质量上乘的那一档次。
油菜花在江西婺源那是成建制地种植,油菜花在邵寨塬上却是散兵游勇,各自为营,也就是这里一块,那里一块,东边一片,西边一片,而将它们连接起来织成一张巨大的花团锦绣的地毯的就是青色麦田和褐色空地了。
蔚蓝的天空当中漂浮了几朵白云,没有一丝风跑过来助兴。天底下是热烈的骄傲的小脑袋紧挨着小脑袋的朵朵黄花,黄花之下,则是碧绿的油菜秸秆。我瞅准时机,呐喊一声,眼疾手快,用纸镊子将蜜蜂和花朵一起夹住,小心翼翼地左右活动,把这小精灵的身体从花心之中“摘”出来。看着它张牙舞爪却又无计可施的样子,我满足极了。直到它吐出的花蜜染黄了纸镊子的内侧,我才松手,让它骂骂咧咧地飞走。估计口吐芬芳的同时还在内心庆幸自己今天出门看过老黄历,果然得天独厚,才能逃得一命。
外祖父在一旁的空地里劳作,停下手里头的活计,拄着䦆头对我笑骂道:“你这不成器的娃儿!”我当然知道这里边怜惜大过斥责,疼爱多过厌恶。如果他真正生起气来,就会立马拉下脸,严肃地说道:“你就是个说不成!”“说不成”,又是一句邵寨塬上的本地方言,等同于“不可理喻”“难与之言”“无法沟通”。
小时候没有那么多粮食吃,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只能走进大山深处,寻求大自然宝贵的馈赠。比如采摘野生的蘑菇、木耳,还有地软软。仲夏时节的一场暴雨过后,草甸子上无比神奇地雨后春笋般生长出了不计其数的地软软。其实它是一种藻类植物,又被叫做地皮菜,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磷、锌、钙等矿物质。
除了向大自然伸手,再就只能“盗窃”老百姓的庄稼了。鲁迅先生在《社戏》中也写了“我”与阿发、双喜等一干小孩子“偷吃罗汉豆”的事情,最后六一公公亲自送上了自家的罗汉豆。可见庄稼汉并没有那么小气,开明、豁达、好客是他们天然的属性,他们只是看不惯别人糟蹋粮食,见不得别人践踏劳动成果。何况鲁迅先生也在《孔乙己》中借着孔乙己的口说了这样一句话——“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我们大家都是在学校念书的人,怎么着也算半个读书人吧,怎么能算偷呢?
邵寨塬上的油菜一般是前一年白露前后种下,第二年收麦之前进行收割,也就是说油菜和冬小麦一样,也要历经一个寒冬。所以呢,深秋之时乃是“偷吃”油菜根的最佳时节。
油菜根有一种特别的辣味,像芥末一样,专门辣鼻子,但没有那么冲,吃起来脆生生的,比山药强多了,没有那种藕断丝连的油腻腻的感觉。我们吃得尽兴时干脆躺在油菜地里,肚皮朝天,一边望着蓝天,一边大嚼特嚼。如若还不尽兴,那你大可放心撒欢儿,也就是土拨鼠那样在地里打滚,反正回家后衣服上满是灰褐色的泥土以及被油菜叶子的汁液染成的翠绿色,到时候免不了父母亲的一顿毒打。
有的人就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闰土的父亲传授“我”捕鸟经验时说的那样——“太性急”,从土里刨出菜籽根,顾不上用小刀将上面毛毛糙糙的须根处理完毕,就放入口中吃起来。满嘴的触须、泥土夹杂有菜籽根白色的碎屑,看着滑稽可笑,但却让人心酸——因为饥饿,还因为好玩,这就是我们那时最为真实的写照。
油菜地主人种植的时候把这些都计算进去了,因为全是山地,距离家很远,没办法时时照看,同时还要考虑到牛羊、野兔、野鸡、野獾、野猪的啃食,当然那群兔崽子的“偷盗”也要纳入规划,再加上那年头化肥很少,一般只会撒在种粮食的地里,就只剩下农家肥,还要用水担挑下山去,这就使得土壤肥力不够,比较贫瘠,于是种子也会多备一点,因此油菜出苗往往比较稠密,只要风调雨顺,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如秋季冰雹、春季寒潮、夏季干旱等,不怕没有收成。
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弥散到了祖国西北的邵寨塬上,商品大潮滚滚而来,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那些年躺在地里抱着油菜根狂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从此头发里再也没有夹杂泥土,屁股上再也没有落下巴掌,但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我再也没有尝到那般好吃到辣得人舒爽到天际的菜籽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