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甘肃的朋友发给我几张自己做的艺术装置,让我想起了奶奶,跟土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隔着屏幕我都能闻到麻袋那种特有的味道,北上广的年轻人总说,要逃离去农村归隐山林,他们其实本不是知道什么是农村,农村人的艺术品就是这样打着布丁生活。一个个针脚是对现实的无奈,是对未来的期盼,这些符号是一整代人的辛酸苦辣,无声的故事,消逝的乡村生活。
鲍昆老师曾经帮助摄影师武强策划中原饭场,也是同样感动我的作品,农村的田间地头都是自家的饭厅,蹲下来、捧着碗,吃完还要继续劳动,日复一日。一个时代的消亡,艺术家用镜头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曾经的模样。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一次,当你的心跳停止,呼吸消逝,那么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当你下葬,人们穿着黑衣出席你的葬礼,怀念你的一生,然后你在社会上被宣告死亡;而第三次死亡,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真正的死去。观看也是一种力量。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64af03ea114a32d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a2454d644ac77997.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b4ae8ff61376b129.jpg)
鲍昆:“中原”与要消逝的乡村生活
中国是地球文明中的一个独特的产生农业文明的地域,在世界历史上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历史。近些年,在中国各地出土的文化遗迹证明,非常典型的农耕文化在八千年前的中国就存在了。如果按人工生物技术进化(选种、杂交)的角度推断,农耕的历史在中国应该有逾万年的历史了。显性的中国农耕文化,诞生在最符合农耕条件的中国中原黄河流域。这一区域,气候上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带,四季分明,夏季多雨高温,十分适合植物的生长和管理。春种秋收,一年一度,渐渐养育了中国独特的农业文明。
中国历史上的农耕生产方式和乡村生活方式是高度统一的,体力劳动——吃饭——生产、收获——再生产(含繁衍)——循环往复,单调而且漫长。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就是以这种几乎没有创造力的状态延续了几千年。“活着”,这句民间普遍的感叹,贯穿了整个中国现代性前的古代史。活着,就要吃饭和劳动,吃是一切之中的重中之重。吃饱了,才有力气,才能劳动,才能延续后代。吃,就是生命的概念,就是人生的关键词,就是中国文化内蕴的价值。不深刻地看到这一点,就无法解开许多中国文化的奥秘。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910d4f825adc238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ef994c41ac85c34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a12db892192c88cd.jpg)
二十多年前,河南平顶山摄影家武强开始用摄影纪录中原农村的生活。他的镜头包括中原农民的田间生产,和乡村背景下的经济文化活动。武强基于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看到了农民最深层的需求,就是吃饭。武强还注意到乡村农民吃饭的空间背景,就是最典型的日常场景“饭场”。饭场,是中原地区河南的方言,指农村中人们在村落公共空间聚集在一起吃饭的场地和场景。其实饭场无处不在,并非专一的场所,只是村中空地和街道两旁居家门外。每到饭点,乡村里的人们都会将在自家做好的饭菜,盛在一个大碗里到户外或站或坐,与一样行为的邻里共享吃饭的时间。在这不长的时间内,从无聊的寒暄套近乎,到社会政治新闻和市场行情,到家长里短别家隐私,到地里的庄稼,各种话题可能都覆盖到了。于村庄的居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和时间,是他们生活的基本内容。邻里关系、家族亲情、村政舆情、社会传闻,甚至电视文艺八卦,都是饭场上可能触及的话题。饭场,是乡村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是农民的信息集散地,是村庄社会的缩影。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80e440183c4ab81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df19cafdbd9e05af.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1b56370bb61e7c0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dc4bca7eb828cfa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4d7125336bc183b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6a894a51d23d467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65eb380fd330a98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49b694428c514306.jpg)
在武强的摄影中,饭场生动、真实,充满了细节。在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从那些影像的密码中解读许多历史文化的奥秘。武强拍的饭场非常丰富,有集体大场面的聚餐,也有个体蹲在自家门口和有行走途中的进食、有男女老少在一起的餐叙、也有清一色妇女们的快餐。所有的影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进餐都不是我们认知的那种坐在专门的用饭空间,正襟危坐地进食,他们或蹲或站,有时顺势坐在一块石头上。这说明他们还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没有从自然环境中间离出来。而最多的姿势都是端着一个有饭有菜的大碗,或者一只手拿着白面馍一只手端着一碗菜。这些细节都说明,吃饭对于传统的农民并无仪式感,也谈不上对于“吃相”有何选择意识。吃饭,就是一个自然的行为,是活着的程序内容,而且非常简单与随意,并无现代社会以来的有关的吃的规矩与禁忌,当然也谈不上从欧洲现代性以来建立的形体“美感”要求,更谈不上源于17世纪西欧的“绅士”优雅风范。昔日的乡村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绝无产生“绅士”的土壤和条件,泥土和陋舍与粗粝的饭食,就是让中华文明源源不绝的基本保证。
武强的摄影在“饭场”之外,还包括了大量的中原河南乡村生活的纪录,都可以让我们全景化地了解在三十年内社会转型中快速消逝的历史场景。我们无奈地看到,中国延续上万年的乡村与小农经济正在消失。中国农业正在向规模性和集约型的现代农业转型,历史正在翻篇的过程中。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396093468858d06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2ae55eb833cf3ba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bb15ac290543305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f683ba8a57f6bb7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a9061a61c8f5897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bc95ececf081252a.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e1ce538029ca7ac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446f2a1a7b9e0988.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9d1c243c856b24a2.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a7a8d800530b6d0d.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c31e8bd77e1561a5.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75386/20f300c60e3f2dae.jpg)
我们必须牢记的是,中国是以农耕立国和构建文化的东方古国,和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的古印度,以及埃及尼罗河流域的农耕文化并称于世界历史的四大古代文明。当世界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原有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巨大的挤压,相应文化区域的文化面临转型。但这个转型过程不但没有完结,反而多数只是刚刚开始。两种不同文明下的文化,目前仍在强烈地冲撞与融合之中。那么,牢记自己的来历与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成了当下最为紧迫的问题。武强的“中原”摄影,也正是在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展出,意义重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