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48回里写道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 ,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上述的诗人是指唐朝王维(字摩诘)、杜甫、李白(自号青莲居士)、陶渊明(晋宋时期诗人)、应玚(东汉建安诗人)、谢灵运和谢眺(南北朝诗人)、阮籍(魏晋正始文学作家)、庾信(梁朝诗人)、鲍照(南北朝诗人)。
且不说林黛玉说的学诗方法是不是对的,这提供给我们一个思路:学诗要以正统的经典为模板学起。学生时代中学课本里面告诉我们近体诗最鼎盛的时候在于唐朝特别是盛唐时期,学七言律诗莫过于学诗圣杜甫,学七言绝句莫过于学诗仙李白。因为这两个诗人的作品最为经典。乾隆皇帝据说一生写了近4万首诗,基本上没有一首诗是佳作。我想没有人学诗会以他的诗为范本。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儿童启蒙的时候,只要熟读唐诗三百首,有了正确的品味,正确的鉴赏能力才能继续扩展自己的阅读。

读书何尝不是这样。据统计2018年中国共出版了95亿册图书。面对良莠不齐的浩瀚书海,怎么选书就成了关键:先读经典。无论你是要读哪方面的书。每一种类型的书都有它的殿堂级基础读本。像要学习我们的国学经典,四书五经那肯定绕不开。这个经典大家都心中有数。因为有个标准在那边。
1)通过时光的自然淘汰和前人先贤的不断推崇而流传下来的作品肯定是经典。现在我们读书选书往往会先参考各种论坛的推荐版Top100之类的。但是这个很多时候只是出版社或者当时热度排行的推荐,过几十年以后还能不能成为经典都需要时间的检验。所以我认为的经典肯定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通过漫长岁月流传下来的肯定是经典。像说到孔子,大家肯定会想到他的《论语》。作为中国传统儒学几千年的代表,毫无疑问《论语》肯定是经典中的经典。北宋开国的宰相赵普号称只读了半部论语就足够治理天下。
2)如果有条件要读原版的经典。想要原汁原味的欣赏和理解作者的作品,毫无疑问直接读原版是最好的。有很多外国名著因为翻译者的水平局限性,往往会使作者的意图和文学性大打折扣。所以有条件的话,读书要读原版。
3)没法直接读原版的,退而求其次再读经典的注释版。像孔子的《春秋》由于行文隐晦难懂,需要注释版才能看懂。有三个人注释的特别好,后来读春秋就变成必读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像比较有争议的《金瓶梅》,号称是红楼梦的鼻祖,当时有张竹坡加批的版本广为流传。金圣叹批的《水浒传》也是比较流行的注释版,这种有著名评论家注释的版本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鉴赏原文。
4)尽量不要去读别人的读书笔记。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书的人写的读书笔记都会有自己主观的见解在里面。别人的读书笔记有助于你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但是会使你对原书的鉴赏和认识却会大打折扣。我认为这是一种取巧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好的作者虽然会把精华部分提炼出来让读者领会,但是这种感觉就像我们从屏幕上看到美丽自然风光和自己亲身到现场体会感官刺激完全不一样。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所以读书要先从经典读起,原版读起,自己花力气花时间去读,才能真正感受到一本好书的魅力。一本经典好书就像是一个360无死角的美丽姑娘,无论你是从序跋读起,还是中间读起,还是从结尾读起,都是那么的美。令人流连忘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