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书的口味很杂,但选书时还是有个标准,就是有趣,不管什么书看了几页后,我就知道这本书对不对自己的胃口,如果耐着性子看了十页后,感觉还是晦涩难懂或味同嚼蜡,那么我一般会弃之一旁不再去读,哪怕它是什么世界名著或是风靡一时的畅销书。毕竟,在我看来,看书就是一种单纯的享受,如果阅读时感觉不到乐趣,那还不如不看罢了。
闲话少说,言归正传。这里继续就近期所做的读书笔记稍作整理,选出6本书,和同好们分享。
34、《多情剑客无情剑》(上下) 古龙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5 (更新至第39本)
本书是古龙确定武侠小说宗师地位的代表作,其极具个人特色的美学风格在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武侠小说迷来说,该书就如金庸的“射雕三部曲”一般,是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该书有三大特色:
一是塑造了李寻欢这样一个带有病态美的男主角形象。武侠小说中的人物,很容易出现雷同化、模式化的倾向,而李寻欢这一形象,在以往的小说中却从未出现过:他武功极高,却从不轻易出手;他极重兄弟之情,却常常被兄弟出卖;他为了顾全兄弟之义,而眼睁睁割舍了自己深爱的女人;他嗜酒如命、病体沉疴,却每每能在关键时刻战胜强敌。他是一个矛盾体,更是一个具有悲天悯人之心,虽被命运击倒过,却能一次次坚强站起来的伟大灵魂!他是古龙笔下所有浪子的代表。
二是创造了“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这样无招胜有招的武打模式。古龙早期的小说中,也曾有过大段大段的武打描写,但并不出彩。古龙自己也感觉,无论怎样写,在这方面也难以超过金庸,于是另辟蹊径,高手对决时,重点放在比武前的气氛渲染和意境营造上,真正过招时则是“小李飞刀,例不虚发”这样一语带过,由此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这也成了古龙标志性的一大风格。
三是诗意的语言和简洁精炼的短句。古龙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外文系,早年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青年,写过不少诗和散文,后来为了糊口开始转写武侠小说,因为受西方现代文学影响较深,他在创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西方文学中的一些手法,从而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个人特色。在他书中,诗一般的精妙语句俯拾即是,这里我们就以本书的开头为例,这也是武侠小说世界中最精彩的开头之一:
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穹苍作熔炉,溶万物为白银。
雪将住,风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却碾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35、《二流小说家》 (美)大卫·戈登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5 (更新至第39本)
对于推理小说而言,最难的莫过于设计出一个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只有看到结尾才会恍然大悟、拍案叫绝的疑案。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说是一本成功的推理小说。如果真相大白后,还能再给读者一点惊喜和意外,那么无疑是一本优秀的推理小说。难得的是,本书不仅仅做到了上述两点,甚至在文体本身都别具新意、脑洞大开,即除了必不可少的幽默外,还融合了科幻、情色甚至吸血鬼等类型小说的元素,以至于在阅读的过程中,让读者享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乐趣。
尽管这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小说,但是我不会给它太高的评价,就像国外的R级片一样,我想本书在国外也许会被列为“18禁”图书,因为其内容实在是太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了。(PS:所以我很好奇该书居然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感觉国内的审查制度对于翻译文学还是放得比较宽,果然是内外有别。)
本书英文版原名为《连环杀手》,因为书中的大反派是个连环杀手,小说用了不少文字来描述那些“很黄很暴力”的犯罪行为,阅读时实在令人不太舒服。而其中第74章更是用近万字的篇幅描写了一个变态杀人狂魔的养成史,任何一个正常人看了都会觉得反胃。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好看的书,但不是一本适合未成年人阅读的好书。
作者大卫·戈登现实中也是个美国的二流小说家,甚至曾经在色情文学界工作过。本书问世后在美国反响尚可(没到畅销地步),结果在日本却大受好评,不仅大卖特卖,而且拿了好几个小说奖项,甚至还迅速地被拍成了电影,这一切让作者本人都始料未及。不过也难怪,日本人好这口。
36、《初恋》 (日)吉本芭娜娜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5 (更新至第39本)
这是一篇百分之百的纯粹的爱情小说,书中没有反派,没有波折,没有丑恶,只有一对陷入爱河的男女。这样一篇小说自然不是靠情节取胜,而是通过一种初恋般迷人的情绪来感染人。
书中女主角夕子是一个十四岁的中学生,她有生以来第一次恋上一个人,他是二十六七岁的绘画老师久君。如果是在中国,等待他们的无疑是棒打鸳鸯的下场,但是在书中,男女主人公的母亲都抱着关心但绝不干涉的顺其自然的态度,最终让这场纯纯的恋爱美好地成长起来。书中故事平实又沁人心扉,对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温暖得让人心灵都为之融化。
诚如作家大卫·戈登所言:“一部小说的第一句是最重要的,也许只有最后一句能相提并论。”本书也有一个典型的爱情小说的开头:
在十四岁时那个清秋的伊始,好像预感到什么似的,我眼中的世界变得缤纷多彩、熠熠生辉。
37、《诗的八堂课》 江弱水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5 (更新至第39本)
这是一本谈论诗的书,围绕着诗都写些什么,怎样写出来,可以怎样去读等话题旁征博引、侃侃而谈。全书以系列讲座的形式,征引古今中外的诗作与诗论,就博弈、滋味、声文、肌理、玄思、情色、乡愁、死亡等主题,来展开讨论。所涉诗作,既有唐诗宋词,也有新诗和外国诗,每一讲都以独具魅力的作品,用别开生面的分析,给读者以强烈的审美体验。
当然,读者不要指望看了本书,就能学会写诗,毕竟,写诗还是有一定的门槛,而且人的审美感悟是有着个体差异的,像我这样一个喜欢古诗的读者,即便看了本书,也依然对现代诗不以为然。
作为一名对诗颇有研究的学者,作者不乏一些真知灼见,这里就书中一些妙语摘录一二:
①大众只崇拜天才。什么叫天才?天才就是空手套白狼的主儿。天才(genius)跟天赋(gift)不一样。有人说,有天赋的人能够射中别人射不中的靶子,而天才能射中别人看不见的靶子。“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样的诗纯属无中生有。而杜甫的诗是有中生有,于是便落了下风。
②所以顾随会说:“太平时文章多叫嚣、夸大,六朝人文章静,一点叫嚣气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太平盛世的文人讲大话可以不负责,而乱世已不可为。人都有无力感,心反而静得下来。
38、《人类怎样才能不被动物吃掉》 峻舞涛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5 (更新至第39本)
这是一本相当有趣的书,从书名就可以看得出来,它带读者重温了人类不被动物吃的真相和糗趣。本书集严谨和趣味于一身,从科普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我们人类存在于哪些动物的食谱中,这些动物的习性如何,以及应当怎样才能避免被这些动物列为食用目标。另外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一旦与食人动物正面交锋,人应当如何发挥潜能,爆发小宇宙与它们勇敢斗争,而不是束手待毙。
书中涉及的危险动物,从蟒蛇、科莫多巨蜥,到湾鳄、毒蛇,从大白鲨、虎鲸、食人鱼,到棕熊、老虎、狮子,一个个紧张刺激的故事,展现了惊心动魄的食物链之战,提供了千奇百怪的超酷冷知识。可以说,这是一本市场需求已久的生猛劲爆的科普书,难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张劲硕博士以及恐龙专家邢立达博士都对本书给予了肯定。
39、《独处的艺术》 (英)萨拉·梅特兰 著声色犬马,不如读书-5 (更新至第39本)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或者已经陷入独居、独处状态。本书即是通过探讨对独处与孤独的区别和界限,来启迪人们如何积极乐观地独处,探索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本书从人类发展的历史和文化角度来分析独处这一状态的形成,以及大多数人对此不太理解的原因。但是很可惜,写得不够深入,作者甚至完全没有涉及独处者最享受的“心流”反应,也没有关注到内向的人更喜欢独处这一普遍现象。作家纳博科夫有句话说得好:“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发现,内向的人对于外界的刺激更为敏感,交际活动会让他们消耗很多精力,会让他们感觉到疲倦。外向的人需要通过与人交流来获取能量,而内向的人则需要独处来获取能量。
独处最大的好处,除了让人身心放松外,恐怕就是有利于天才迸发智慧的火花。正如书中所言:
看起来相当明显,伟大的艺术、伟大的原创性思维,所有的创意工作都需要在一定程度的独处中完成。而且,所有的创作者们都是这样告诉我们——从弗兰兹·卡夫卡到威廉·华兹华斯;从维尔纳·海森堡到比阿特丽克斯·波特;从格鲁吉亚·奥基弗到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真理,“交谈丰富理解,但独处却是孕育天才的学校。”
最后,我想加上一些中国的例子:从孔子到司马迁,从达摩到王阳明,从李白到张三丰,他们都是从独处中发现自我并汲取了巨大能量的天才。
古人云:有书真富贵,无事小神仙。西哲孟德斯鸠也曾说过:“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读书,使人充实宁静,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尤其是在这个喧嚣浮华的世界里,所以,我喜欢一本书的书名——《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