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完美主义者们似乎已经消失殆尽,追求完美的呼声也越来越少。从人们普遍对完美主义采取抵制的态度来看,我们似乎完成了一次成功的精神侵虐反抗。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发现很多人不再高喊完美主义,却把完美当作衡量事物的标准。完美主义以更加隐蔽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它的影响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完美主义始于“对卓越的健康要求”,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人格因素。社会中有些人,为了达到自己想要的目标曲解其意。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设置极其不符合实际的高标准,并以是否达到这个标准来判断自我价值。这些人在实践中经常裹足不前,却往往喜欢过度宣传高标准,并自诩为追求完美人生的完美主义者。
对完美主义的拒绝对于很普通的一件事情,一般性标准足够应付。完美主义者去做这件事,通常会自我设定高标准,增加完成难度。只有高标准的完成任务,才能让他们感到拥有成就感。而高标准地完成任务所产生的资源浪费和效率降低,他们却从没有认真考虑过。所以,完美主义者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所遇到的挑战比普通人更高,导致完成率也很低。
高喊完美主义者的消失,得益于人们对追求完美主义的偏见。实际上,完美主义者也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或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外人不好的评价会让他们感到巨大的挫折感,完美的形象无法保持会让他们陷入痛苦与焦虑中。自我评价又过度依赖成功和成就感,而成功和成就感的不稳定性,导致完美主义者经常在高度满足感和极度失望中徘徊。
完美主义者非常害怕失败,失败对于自我设定的高预期来说是一场自我羞辱。失败后,他们会知觉到设定的目标有多么不合理,对自我评价也会降低到怀疑自我的程度。他们会做较高的自我批评,总结自己的不足,却不会放弃自我设定高标准。高标准的完成任务所获得的成就感,像毒品一样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他们知觉到了这些,却愿意乐在其中。
对完美主义的拒绝我身边有些极度崇尚儒学的人,他们对儒教的中庸思想极度崇拜。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是他们一直追求的境界。而生活中做某件事稍偏稍倚,就会让他们感觉到一种越界的负罪感,足够让他们反省很久。将中庸之道作为处世态度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将其作为最高处事标准来面对人生是否真的具有客观现实意义。儒教作为皇权两千多年的统治工具,却未能在最后一刻保住皇权。其所提倡的中庸思想,在目前社会也不具备抵挡发展洪流冲击的能力。追求中庸者,特别热衷于寻找自己的缺点,然后想尽办法去弥补。然而,就算所有的缺点都弥补好,也只是成为一个没有缺点的普通人,并不是个出众的人。人类的共同目标是变得更好,其做法明显与人类共同目标有悖。
追求更加卓越、更加美好是我们的共识,是我们任何人都想达到的一种生活状态。但在实践过程中,不遵循客观事实,自己主观给目标加高标准。一味的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目标上,只会增加实现目标的难度。甚至,会因为实现过程中极其不稳定的自我评价,导致放弃对目标的坚持。
追求完美主义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稳定性,以及其本身不符合实际的本质,导致其实现的可能性很小。我们真正要保持的态度是,认真对待自己所要面对的一切。遵循客观事实,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完美主义,要从心理倾向还有思维角度上彻底的拒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