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到农耕文明的第一梯队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今天讲讲1000年后农耕文明的第二梯队中国、古希腊和印度。
中国发明的垄耕种植法和牛耕,帮助这个东方文明GDP曾经在两千年里稳居世界首位。在工业化耕种来临之前,人均工作量有限,人口总量绝对值大,成为最大的优势。
垄耕种植法的效率很高,极为科学。1.农作物每季交替种植在垄和沟里,灌溉用水不浪费,能稳定的被农作物吸收。2.垄和沟的农作物间隙足够大,阳光充分照射光合作用充分。3.劳动者进出农田方便,不会踩到农作物。4.便于牲畜耕种田地。
但是 人口过多,可耕地不足,造成粮食不够。就会有农民起义,历史上好几次战乱都和饥荒有关。甚至改朝换代。由于战争,人口大量减少,于是很快又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样子。这可以解释朝代兴替的根源,就是能量不足的问题。
畜力的运用技术比较,中国设计的牛耕方式,犁是搭在耕牛的肩头上的,耕地对速度没有要求,对牵引力要求高。而英国耕地多数用马,而且爬犁是套在马脖子上的,牵引力就差很多。
就这样的差异,尽管欧洲的科学技术已经超越了中国,但人口总量始终太低。而且山地居多。发展始终较慢,源于对自然能量的转行效率太低。
中国也存在短板,就是运输能力。一个文明圈的影响范围,取决于有效运送货物到终点有多远。
古罗马占领了地中海沿岸,修建了北非的大道。从美索不达米亚经过南欧到高卢的大道。各地倾向于种植最适宜当地气候的农作物,造成结构单一,必须通过贸易运输交换物资。这些大道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水运是比畜力更高效的运输方式。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古希腊,再到古罗马,经济能够比较发达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占了地理上的便利,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就是它们的内海。
而中国和印度就不那么幸运了,尽管有众多的河流,但各个流域的文明难以融合。
解决的方法就是修运河,除了古希腊,世界各国都修过运河。最著名的就是中国的大运河。
由于修建运河,隋朝大量的农民投入到了运河工程里,造成种植农作物的人力不足,无法生产出足够全国的食物,结果被灭了国。倒是唐朝捡了便宜。
隋朝从开皇元年-开皇九年(589年)有记载人口总量200-400万之间,隋文帝清查北周的隐漏人口总量到4000万人,到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达到4602万人。
而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不足1000万人,据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盛唐时期人口在6900-7500万人之间。冻国栋《中国人口史》
认为盛唐时期人口总量在7475-8050万人之间。
以此对比可以看出大运河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运河运输红利。
畜力,农业技术的发展和交通,特别是水运给整个人类获得能量提供了巨大的进步。
要点总结:
1. 我们从能量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中华文明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能够领先于世界,以及古代王朝又是如何在能量创造的匮乏中覆灭的。
2. 我们通过垄耕种植法说明了能量转换效率的重要性,从牛具(深耕犁)和马具说明了能量使用效率的重要性。大家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一下为什么电动汽车更环保。
3. 我们从运输的能量效率,说明了水路运输的重要性。大家可以试着从这个角度出发,理解今天大洋贸易的重要性。
学习《得到-科技史纲60讲》10.农业科技,中华文明的领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