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https://img.haomeiwen.com/i25275283/496f5f3dc0716e51.jpg)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公西华出使齐国,冉求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小米,孔子说:给六斗四升。冉有请求多给点,孔子说:再给两斗四升。冉有给了八百斗。孔子说:公西华去齐国,马车配的是肥马,穿又轻又暖的皮袍。我所听到的是:君子救急不添富。】
子华是孔子学生公西赤,字子华,少孔子四十二岁。“使”是出使,为国家从事外交活动,或为别人出远门办事,这里可能是替孔子办事,因为是孔子在出钱照顾公西华母亲。冉子就是冉有(冉求),此处称其为“冉子”说明是冉有的学生撰写的这段故事。冉有刚开始给孔子家主事,后来为季氏家宰。“粟”是小米。“釜、庾、秉”是古代量词,分别代表六斗四升、二斗四升、一百六十斗,一斗相当于今天十二斤半。
故事细节不够全面,冉有为什么不听孔子言,多给了数倍的原因也不清楚,阐述的道理落在了“君子周急不继富”上。抛开故事,单这七个字也能成文,不过有人替冉有打圆场,说冉有仗义,看到公西华家里穷,为了照顾朋友家人,多给些粮食也无可厚非,我无法苟同。孔子能说出“救急”就不会小气,给的六斗四升再加二斗四升肯定已经够用,另外从公西华的出行阵势、穿着来看,他并不穷。于此我同意李零教授的观点,他认为冉有很懂投资之道,公西华看到家人被厚待,既会感谢孔子也会感谢冉有,就像冉有做季氏家宰时,“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大肆帮季氏聚敛钱财,为此孔子骂他:“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可谓是逐出师门。
“君子周急不继富”是在说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似乎是大同世界的期盼,因为现实生活中,这一点太难了!拿借钱来说,无论是银行,还是亲人朋友间借贷,穷人面临的是贷款难、额度小、利息高,因为银行和朋友会担心收不回来,而且把钱“投资”给富人,获利的机会更大更多,同样我的父辈经常提到一句话,用来感叹世态炎凉,那就是“穷在路旁无人问,富在深山招远亲”。短短七个字让人莫测高深,也可以看出做到孔子口中的君子可真不是易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