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曾流行过这样的一本日记,内容如下:
7月4日新开这本日记,也为了督促自己下个学期多下些苦功夫。先要读完手边的莎士比亚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终于在16日那天,这个人意识到自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在心里责备自己堕落,并询问自己先前定下的学习计划都忘了吗?
然而第二天他的日记是这样的:7月17日 打牌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北大校长胡适,这是他在留学期间写下的留学日记。
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陷入这样的怪圈当中:开始了一项新任务,并努力想去完成它,可是中间各种小情绪,拖了很久了却还迈不出行动起来的第一步。直到Deadline来临,才临时抱佛脚匆匆交差。 这简直是一次严峻的考研,你无论如何也不要再踏入这个怪圈,然而尽管你诚心诚意的协定决心,当又有一项新任务开启,你又开始重蹈覆辙。
简·博客和莱若拉·袁称之为“拖延怪圈”。芝加哥某大学教授研究发现:人群中20%有慢性拖延症;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慢性拖延症者;95%的拖延者感到十分苦恼,希望改变。
由此看来,拖延的问题几乎影响到每一个人,如何克服拖延症成了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简·博客和莱若拉·袁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资深心理咨询师。生活中两个人还是好闺蜜,她们致力于研究拖延25年,常年在电视节目与访谈中公开探讨自己对拖延症的研究,并提供与之相关的心理服务。《拖延心理学》就是两人通过收集大量案例,撷取丰富的经验,以详尽且幽默的方式回答了两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拖延?如何应对拖延?
《拖延心理学》这样描述,“拖延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时间管理方面的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问题。根本而言,拖延的问题是一个人跟自身如何相处的问题,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在自尊上的问题。”
拖延的心理症结其实就是恐惧。
1、对失败的恐惧
在追求完美的人看来,我做的事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我的水平决定了我的自我价值;我做的事情反映了我的个人价值。即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你的表现成了你的好坏或者自我价值的衡量标准。人们通过选择拖延来安慰自己,让自己相信自己有潜在的能力。
2、对成功的恐惧
这种类型的人害怕成功带来的不利的一面,有些人担心成功需要付出太多;有些人害怕自己的成功伤害到对方;有些人认为成功让他们举得不对劲。而这些情况有一个共同倾向,就是相信自己必须在拥有成功和爱之间做出抉择。
3、对被控制的恐惧
对于一些掌控感比较强的人来说,或许不喜欢任何规矩,他们抗拒任何规矩,通常他们会通过拖延来活得掌控感。还有一些人会通过拖延来向人们宣告自己的独立自主权。
4、对亲近和疏远的恐惧
无论亲疏如何对一个人的心理安全感和舒适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太近或者太远都会让他感到不舒服,他们就会想要回到心理舒适区,拖延就成了维护他们心理平衡的一种策略。
现在我们知道了拖延是基于恐惧产生的一种行为模式,它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我们看看该如何对抗拖延。
作战武器:可操作的目标
目标要有可观察性;具体性和特殊性;可以被分为几个小步骤;第一步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
作战方法A:正确判断时间
利用“非计划”表格明确自己完成目标可利用的时间;提升定时能力;学会利用碎片化时间;预防干扰。
作战方法B:学会拒绝和接受
学会接受有益于你的人和事;拒绝那些没有意义的追求。
作战方法C:利用身体减轻拖延
通过运动启动你的状态;通过正念修行减轻身体和心理的压力。
生活中我也是一个重症的拖延患者。在写此篇文章之前,我因为害怕写的不好迟迟不肯下笔,甚至以搜集资料为名,刷一整天的微博,知乎,豆瓣,刷到后面根本没东西可刷,然后越来越焦虑,却根本停不下来。但通过看完《拖延心理学》我开始分析自己拖延的原因,并采用相对应的方法,终于能够打破拖延的怪圈,按时完成任务。
很有趣的是《拖延心理学》的两个作者在写此书的时候也出现了拖延,超过规定日期一段时间才交稿。但她们初心不改,二十五年磨一剑,最终让这本书成为了畅销书,这让我们坚信成功的秘诀就是:坚持,希望和爱。
做一件事最好的时机有两个,一个是过去,一个就是现在。所以从现在开始行动起来吧,完成你手头上还未完成的任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