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相较于西方国家的父母更容易焦虑,因为中国是生活在未来的国家,看重孩子的明天;西方是生活在现在的国家,看重孩子的今天。中国家长的焦虑症似乎是伴随着孩子的出生而出现的,而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家长的焦虑情绪非但没有丝毫的缓解,反而越发严重起来。一项针对7000多名家长进行的育儿焦虑调查显示,95%的被调查者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感到焦虑。
不好好学习成最普遍焦虑的问题
注:根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数据绘制
浏览上图数据不难发现,学习成为了困扰家长们最具杀伤力的武器,分数成为了悬在孩子们头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面对孩子学习问题,59.5%的受访者认为成绩就是主题,47.0%的受访者要求孩子尽量不碰电脑、课外书等。为了能够让孩子得到高分,父母们把孩子生命中重要的因素都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这一点每一位父母都知道,却有很多父母焦虑孩子的未来,为了让孩子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学习上,而限制孩子的活动时间,剥夺孩子体育锻炼和睡眠时间,从而影响了身体的发育,影响了健康。
年轻父母虽然关注孩子性格培养,但是性格有缺陷,这么严重的问题,却被家长放在了学习之后。此外,父母焦虑孩子不懂正确的交流模式,担心他们走向社会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难以在社会上生存。
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同,随着家长对孩子素质教育的重视,孩子的社会常识、知识面、兴趣特长早已成为家长比较关注的几个维度,很多家长都会为孩子选择各种类型的兴趣才艺班、游学营地活动等,但迫于升学压力,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三年级甚至刚上小学时就停掉孩子的兴趣才艺班,改上奥数、英语、作文等培训班。
如果孩子不能和家庭成员有良好的关系,那么孩子很容易缺乏内动力,在成长过程中也会比较容易出现不良的行为。但是,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亲子关系并不被年轻的父母所重视。
焦虑者则各有各的焦虑
套用托尔斯泰的名言,不焦虑的人是相似的,焦虑者则各有各的焦虑。草根群体担心上升通道被阻塞,寄希望于子女“更进一步”;中等收入人群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已然力不从心,孩子更是“输不起”;富裕群体烦恼于财富传承,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在许多新生代父母的心中,以追求分数为单一目标的教育理念早已不是明智的选择。然而,如何为孩子选择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依旧令他们备感焦虑。
注:根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数据绘制
攀比型焦虑
许多家长常盯着“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方方面面都很优秀。父母用“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的孩子”作比较,似乎这样可以让“自家的孩子”知耻而后勇。由于这其中夹带了不少家长的主观性和盲目性,所以往往容易造成孩子难以承受、家长身心疲惫的情况。有着攀比心理的家长很难对孩子的攀比心理给予积极的引导,有的甚至还会让孩子处在较多负面情绪笼罩的家庭环境之中。
完美型焦虑
教育的目标是要尽可能让一个孩子优秀,但教育最要提防的是求完美心理。 求完美之所以是一种破坏性的教育行为,在于它是一种反自然行为。10岁以前的孩子更多以家庭为核心,他们从内心里希望得到家长的接纳和认可,所以更容易顺应父母的期望,而非自身对学习的意义感和价值感。过高的期望和所伴随的焦虑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能力永远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自惭形秽,内心冲突不断,正常心理秩序被破坏,气场混乱,负能量越积越多,对孩子的自尊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经济型焦虑
在相当一部分家庭,孩子教育花费甚至占整个家庭收入的大部分。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开展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5.7%受访者表示周围孩子教育花费通常占家庭收入一半以上,22.4%的受访者认为是非常大比例,认为比例较小的仅占6.2%。
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学到更多的东西,不管孩子能不能接受,不管价钱高低,只要有特长班、培训班都报名参与。还有家长看别人的孩子转学,也要想办法将孩子送到所谓的好学校去。值得一提的是,网上有专家分析,未来十年孩子教育费用将成为中产阶级最大支出。
冲突型焦虑
爷爷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奶奶认为孩子还小,需要好好照顾,独立性什么的,长大了自然就有了……像这样,家庭成员教育理念存在冲突,不仅容易引发家庭矛盾,也不利于孩子成长。因为孩子会混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孩子会“谁会答应我,我就去找谁”,长期以往,会导致孩子的教育失灵;家庭成员之间的争吵、不和,尤其是夫妻关系的不和,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会让孩子脾气变得怪异、暴躁。
化解焦虑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
最高法院何帆法官发表《写给无比焦虑的父母们》,刷爆朋友圈。何帆认为,“我们相信了太多流行的谬误,反倒把自己搞得太紧张、太累。我们需要学会与焦虑和平共处,化解焦虑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引用了非洲部落的一句谚语:培养孩子需要一个村庄。就是说,家长只能掌控教育中的某些部分,而更多属于学校、属于社会的部分,需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建立他与这个世界的平衡感。”
注:根据《中国青年报》调查数据绘制
真正从孩子的心理需求出发,而不是考虑自己的心理需求。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期望,其实是一种心理投射。很多家长焦虑,是因为自己停止了成长,面对逐日剧增的社会竞争倍感焦虑。但是他们不努力让自己去学习去成长,而是将压力全放在孩子身上,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转嫁焦虑的行为。爱孩子的最高境界是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愿。
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作为父母不应再简单地复制传统的育儿方式,应该尝试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来对待孩子、爱孩子。家长不能把孩子当作自己的附属物,期望通过孩子去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理想,去补偿自己生活中的缺憾。家长应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学习孩子教育的专门知识,多向有经验的父母学习,多向育儿专家请教,多看育儿书,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