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这个颇有争议的说法曾流行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一度影响到两国的正常学术交流。
敦煌作为艺术宝库,库中的宝贝却流失殆尽,这是一份尴尬,也是一份永久的伤痛。
但是,在清末动荡的时局下,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尚且无着,有谁会在乎敦煌洞窟里一堆看不懂的古经的命运呢?
于是乎,斯坦因为首的英国探险队,伯希和为首的法国探险队,还有日本所谓的大谷使节团,纷纷盯上了这块“肥肉”。他们用尽手段,从守护敦煌的文盲道士王圆箓手中掠走了大批经书和字画。
松冈让的《敦煌往事》讲述的就是这段文化侵略历史。这本作者称之为“文化史小说”的作品意义重大又特色鲜明。
![](https://img.haomeiwen.com/i25810349/5d174524ce3eee8c.jpg)
1. 作者终生未踏上敦煌
写出这本日本“敦煌热”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的作者松冈让,其实终生并未踏上过敦煌一步,但是凭着他对敦煌深沉的热爱、对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相关文献的广泛涉猎和深入研究,写出的《敦煌往事》仍不失为亲近敦煌、了解丝绸之路的精彩的通俗著作。
2. 伪知识分子令人作呕
斯坦因能够顺利地以低价购得大量经书,其秘书蒋孝琬“功不可没”。这种精通外语却国籍泯灭的伪知识分子毫无骨气和节操,为了一点蝇头小利,甘愿受人摆布,哪怕损害国家利益也在所不惜。如今这种人仍然存在,只是形式不同罢了。
3. 作者为自家脸上贴金
日本敦煌学研究颇有成绩不是因为他们的研究人员聪明或勤奋,而是因为他们同样掠夺了敦煌的不少资源。作者将英法两国的掠夺队伍称为“探险队”,而将自己国家的掠夺队伍称为“使节团”,用意不言自明。文字可以作假,但历史不会骗人。
“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非常痛心敦煌的遭遇。可是考虑到当时的局势,以及后来我们在对待文化的态度上的反复,很难说这场遭遇全然是坏事。
不过,敦煌学终究是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敦煌过去的遭遇已无法改变,曾经的列强的崽子们若有良心,当助力今天“数字敦煌”的建设,让世人更多地窥得敦煌的绝世姿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