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忆产生的过程
信息刺激-感觉记忆-工作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其中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与存储中的暂时性的机制,在心算、推理、言语理解等许多复杂的认知活动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记忆策略
复述:习得策略的年龄随策略复杂程度的不同而变化,越复杂的策略,形成的年龄越晚。
组织:要求识记项目的类别属性越明显,儿童越能熟练地运用组织策略进行记忆,且在按类别进行回忆的任务中会更多地使用组织策略。因此,在教学中,多采用思维导图、mindmap等方式对知识进行总结分类,有助于学生的了解和熟记。
回忆线索:回忆线索越详细,越能有效地帮助儿童回忆。因此,在教学中,多给孩子提供回忆线索,帮助孩子回忆相关知识。
3. 记忆的影响因素
a. 情境因素
系列位置效应:即对于一系列处于不同位置的记忆材料,回忆效果不同,接近开头和末尾的材料的记忆效果好于中间部分的记忆效果。原因在于常说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情境匹配: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将学习情境和记忆线索进行匹配。
材料的可理解性和意义:词因素认为学习材料“有意义”比“可理解”更重要,二者兼备效果更好。
b.个体因素
先前经验:个体拥有的已有经验也会对记忆的保持产生影响。简单地说就是,当新的刺激与先前的经验建立了联系之后,记忆更容易被保存。因此在教学中,通常采用的用原有知识引入新的知识,原因就在此。
情绪:情绪会影响信息的加工。长期的负面情绪会对记忆或认知产生破坏作用。
神经化学物质:许多化学物质,比如钙、维生素A、鸡蛋和牛奶中富含的卵磷脂都能促进或抑制回忆。草莓、橙子、葡萄、猕猴桃等水果中含有一种天然类黄酮物质,即非瑟酮,可以提高长时记忆。玫瑰花的香气有助于陈述性记忆的强化。
4.在学习和教学中合理利用记忆的特性
a.利用系列位置效应,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在一堂课的开始,也就是在到达高潮-1之前,利用复习先前知识或者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入,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切勿把时间浪费在点名、整顿几率或者收作业等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活动上。
新的信息和技巧应该在高效期-1授予,且所呈现的信息必须是正确的。
利用低沉期对新学习的材料进行练习和回顾。
在高效期-2对整节课进行总结,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得更牢,并且是促进学生领悟和理解意义的重要时机。
这里的高潮期和低沉期虽课时长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在课程过半时进行一些休息,比如讲个简单的笑话或进行简单的肢体活动,能帮助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课上的时间吸收知识。
b.多元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不能仅有语义记忆,还要创造更多情境驱动的环境使学习更加难忘。
c.营造尊重宽松的课堂氛围
提升学习环境的愉悦度,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不要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妄加评论,或者在回答问题前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
d.利用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
情绪记忆是内隐记忆的一种,是很容易被长久保存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远离,通过创设情境等方式,唤起学生的情绪,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利于知识的长期储存。
学习第二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感。语感的获得就是一个内隐的过程。无论是单词、语法还是语感都可以通过内隐的方式来学习,因此,采取任何可能的方式将学习者置身于大量的外语学习中,进行广泛的阅读同时又不刻意强调去记住什么,这对现在外语的教学是有一定意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