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复习,直接开说。
1.赋予题目“合唱”含义
所谓含义,即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其实,生拉硬拽地,说教材里的那些“合唱”范本,就是赋予“合唱”以含义。仔细想想,也并不违和,合唱并非要以声音合之,分工劳作的声响,心心念念的默契等,只要均衡协调,汇成大同,都可以为合唱;合唱之事并不是某一部分会唱歌人的专利,家庭里成员间的和谐共处;学校中小组,集体共同协作完成的一次活动,一项挑战,也是合唱;自然山水本就是大师,深谙和谐之道,风景随处可见,都是诗,都是歌,人汲取智慧,与自然唱和,是合唱的和谐。
合唱曲目都是经典,而经典,是理想信念的守正,是拼搏奋斗的精神,是积极进取的力量……凡此种种,都可以“合唱”为题,吟唱、歌颂、赞美、弘扬之。
2.审清“合唱”未尽之义
宁鸿彬老师在“怎样审题”中说过,要思考联想,即想到题目内容与有关内容的联系。
具体到“合唱”一题,可以横向联系,追溯原因,探寻结果,从容叙事。可以纵向联系,由表及里,一事一议。还可以正反对比,引发议论。还能由一而众,花开并蒂等。
宁鸿彬老师还总结了命题的十一个角度,即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经过、结果、道理、物品、季节、气候、环境。并指出,要求之处必满足,不求之处任你行。
如此看来,“合唱”这个题目,只要求了事件,至于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因为什么原因,经过结果,以及所要阐明的事理,所涉及到的物,季节,气候条件和合唱的环境都未做要求,都可视为题目未尽之义,这样就给了我们太多可以写的空间。(哈,小伙伴们是不是选择困难症又犯了?)
3.赋予“合唱”事之意义
写事,目的在于写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而其意义和价值,一在于事件本身,如果是大事,事件本身就自带光环,比如说抗疫之合唱,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合唱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就“其义自现”了。
但实际上,这样的大事孩子很少亲历,也轮不到我等发声。我们有的,只是生活的一地鸡毛,好在有“以小见大”这种写法,可以通过情节上的悬念设置(《驿路梨花》),波澜起伏(《骆驼祥子》),意外出现(《太空一日》)等技巧,让小事多点儿看点,让读者饶有兴趣,彰显事情的意义和价值。
二来事情的意义和价值还体现在人物的精神品质。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身份之特殊——试想,若《台阶》一文中的父亲,是个家有产业能挣钱的新型农民,这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还是个事儿吗?当然,细节刻画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那谁谁,不是经常给你一个人物描写的句子,让你分析其表达效果吗?
另外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下去做同一件事情,也会让这件事的意义价值更加凸显。不举例,自己琢磨(偷笑三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89c5aa50e50d79cd.jpg)
网友评论